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2022-12-02 来源:独旅网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一、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认识活动既呈现青春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又体现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尽快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使他们能够更有积极性和动力学习知识, 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 在生物学中,适应是一种细胞对刺激作用产生的应答反应;在心理学中,皮亚杰认为适应的实质是机体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和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而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所表现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这个亚社会,大学新生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社交能力,还有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及如何融入学校、集体中去。

二、新时期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方面:学习焦虑症临时抱佛脚现象的产生

部分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管得少,学习没有人监督,无目标,无动力,课程多,内容多,自习的时间多,并不像初高中时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下学习那样能够熟能生巧,易产生学习焦虑症同时学习环境十分宽松,大学新生放松了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平时上课懒散,以致学校期末自习教室抢占座位现象十分严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便由

1

此产生。

(二)生活方面:夜猫子独生子不能适应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

寝室的集体生活肯定不像一个人生活那么自由,个人有个人的生活习惯,寝室里的不合拍本属正常,所以新生应该依据寝室集体的作息时间,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室友睡觉时,不能打扰甚至影响他人休息;可如果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致或是对别人的干扰一点都不能容忍,冲突就难免发生。独生子女也要学会诚心交友,乐观处事,尽快适应寝室集体生活,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

(三)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个人主义,非独生子女多,人际关系相处较为困难在大学里,新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语言、家庭背景、个性甚至风俗都是千差万别。在与人相处时,因个性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独来独往;在与人交流时,因语言易产生各种误会。非独生子女对自我负评价较多,同伴数量少,人际关系相处较为困难。

(四)心理健康方面:角色转换困难,由优越感变为自卑感

每个大学新生都是在初高中教师的关注下成长,时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和赞赏,自我优越感极高;但是到了大学,每个人都十分优秀,各有各的特点,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度自然不及以前。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变化的环境, 调整自己的心态,心中的优越感变为自卑感,甚至抑郁,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没有发挥作用。

三、抓好新时期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合理规划

2

(一)开展丰富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

不定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参与网络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的中国梦道德力量筑梦基石,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 在实施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思想觉悟, 在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培养上层建筑,迅速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品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 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

(二)引导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大学新生怀揣梦想,来到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有迷茫、好奇、期望、激动、兴奋,还有使不完的干劲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他们唯一需要的是引路人, 能够教会他们为何而生, 如何做人, 指引他们正确并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四年后,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

1.知己。要充分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能力、个性、价值观等。

2.知彼。认识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了解感兴趣的工作性质与条件。

3.选择。为了更适合于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 要考虑如何做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习,为自己所选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考虑是否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证书,

3

而不能一味跟风,眉毛胡子一把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做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而已,在做选择的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发展作综合性的考虑。

四、探索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新方法

(一)重视心理学教育,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等人的研究使元认知成分受到广泛关注。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前者包含关于自身思维的知识(自身能力优势与缺陷以及学习任务难度上升时的觉察意识的信息)和关于何时何地使用所掌握策略的知识(特殊的具体目标策略适用于何种任务和情境的信息)两部分;后者包含计划(设置目标、规划时间、选择恰当策略)、评估(判定自己的了解水平)和监督(检查个人进展以及初始策略效果不佳时选择恰当的弥补策略)三个部分。在大一新生的学习课程中,可以开设心理学这门课,不仅要针对师范生,而且要让所有新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并拥有能够运用元认知能力。

(二)培养并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认知及适应大学生活的效率,使学生更好地做到事前计划、优选方法,及时发现认知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节, 大大加强其认知适应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灵活性。

2.有助于大学新生通过自觉管理、控制学习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其认知、适应能力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4

(三)进行并重视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主要是从学生的人际关系、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方面的测试来推断学生是否有抑郁、焦虑等情绪,或其他对大学生活适应的不良表现。

做完测验的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测评结果,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完测试以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会从关心的角度,直接约谈部分学生,给予学生及时的关注和帮助。

心理测评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以便让大一新生对自己未来四年的个人成长有所规划,有针对性地自我发展。个性特点测评:与同龄人的平均参数比较, 了解自己的性格上有何优点和缺点,是内向还是外向,思维是否灵活,责任感和条理性是否较强, 遇事处理方式是否成熟等,创新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又如何。这部分测验结果通常会直接反馈给学生本人。

2.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从中了解到新生的普遍性问题,并根据测评中的普遍性问题,安排一系列新生讲座和专题团体训练。例如人际关系讲座、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生涯规划等,以此普及大学生心中心理健康的观念。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心理测评势必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不能单凭一个测验分数对学生下定论,只有学生与心理教师相互沟通才能找到真正确实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