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距离对审美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布洛的“距离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他运用这一物理学的术语来表达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审美关系时,则恰恰反应出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这两种距离的联系,认识到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纵观古今中外从审美的角度对距离的不同解释,无外乎以下几种:
1、空间距离。在特定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善于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使主体离客体太近,就会造成主体对客体认识的误区。一是客体的各个部分互相遮挡,那么主体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只有退到一定的距离,审美主体才能从全局把握住客体的整体风貌。另一个是感受美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使审美主体看不到客体原来真实的面貌。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够太大,倘若超出了足以使主体进行审美欣赏的距离,那么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人们就会放弃欣赏。比如要欣赏一尊雕塑,作为审美主体就应该注意调整与雕塑的实际距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如果离的太远,主体的眼前只可能是一堆泥土;如果离的太近,观者所看到的也只可能是模糊的一片。审美需要空间距离,就是因为美感的意义就是要使人们产生接近客体的欲望,创设-定的意境,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接近。
2、时间距离。首先,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
体对客体的审视不可能瞬间完成,而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审美主体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时间积累。另外,从审美客体的角度而言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毫无保留地展现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