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顶层设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个人认识
我的设想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状态,我把这种追求的状态称之为理想状态,为了更好的达到理想状态,我想到了把理想状态作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如果光有规划,缺乏具体的实施手段,则在总体规划之下很可能造成各自为政,分兵把口的局面,造成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而顶层设计的理念和理想状态非常吻合,其目的都是为在经营的过程中统一追求,起到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应用顶层设计这个理念,我在这里大胆的引入了两个工具——状态和现象。
从广义上来说,状态是多现象的综合表现,而这种表现本身也是一种现象。他们就像点和圈的关系,从点开始画了一个圈,又以这个圈为点,再画一个圈,如此往复。但是现在我们得先忘掉他们的这种客观联系,我们得从主观上,对他们进行区分,把状态设为是有高度的横向的平面;把现象设为有高度的纵向的平面。状态的高度由表现最差的现象决定,就如短板理论中,水桶的水位有多高,是由他最短的边决定的,从这点我们确定了表现最差的现象,决定了我们能达到什么样高度的状态。
如果现象处理不好,那我们的状态就不好;如果我们的状态高度不够,就不能触及顶层,就达不到我们理想的状态。那这样是不是证明,我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处理各种表露出来的现象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呢?当然不是!经营的是一种状态,目的是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如果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发现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长此以往,那我们就不好回答——我们的路在哪里,我们要走向哪里。所以我们的核心还是要从顶层设计做起,以经营状态的理念来处理各种现象,引导现象向我们理想的高度成长,推动状态达到我们
预先设计的顶层。
确认了这个观念,也就明确了我们面对现象的态度。当一种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参考,他是否达到了我们设计的理想状态的要求?他们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如果要达到理想状态,那我们可以从哪些发面做些什么?但是回答这些问题,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得有明确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和对现象的客观认识。因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处理的不是现象本身,更重要的他是理想状态的短板,所以我们的目的是提高短板,不是简单的消灭现象,是要以经营状态的理念去处理现象表露的问题,以使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了理想状态,那理想状态是什么,怎么去捕捉理想状态呢。我们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要面对很多问题,会寻求很多方法去处理他们,比如制定很多制度,做出很多决定。但其中就不乏有些决定和制度朝令夕改、青黄不接、虎头蛇尾甚至改头换面,出现这种现象很让人惋惜,也很让人无奈,因为影响做出这些决定的因素有很多,这些称之为要素,他们约束并引导着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引入另一个工具——框。
因为状态是宽广的,如果我们有一个框,把各种影响要素都包括进去,把要素设为边,那么框就是多边形的,这个范围就是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状态。要素控制着现象,现象综合反映了我们处于什么水平上的状态,所以框真实的放映了我们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我们要通过完善框(各个要素)来约束和引导各种现象,使状态达到更高的水平。框确定了我们在某方面的关心,他是我们所关切的状态的具体化,使想象出来的状态形象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跃到规划上,使我们有机会对他进行设计。
理想状态是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求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的景象。理想状态是我们的追求,是顶层设计,框是我们由现有状态提高到理想状态的媒介。框不是状态,他是状态的形象化,具体化,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用以认识和落实理想状态的工具。所以当我们确认了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状态,我们就应该为他打造一个框,并根据现实反映的各种现象,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各个要素,使要素约束各种现象达到框要求的状态;并引导现象向理想状态的高度成长,无限接近理想状态。
顶层设计是为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至于迷失,不至于因为迷茫而半途而废,使所有的要素都致力于同一个目标上。但他和所有的事物一样,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在同一思想,是在告诉我们在行进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协同合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