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
2021-09-19
来源:独旅网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4 30(1)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4.O1.024 ・旅游资源・ 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 杨志国,石培基,李巍,徐金海,王昱力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以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点,构建了旅游中心性城市评价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旅游中心性进 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兰州、酒泉、天水是甘肃旅游发展的三个核心城市。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甘肃省旅游空间内部的旅游经济 联系度和强度,发现旅游经济联系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在此基础上,把甘肃省的旅游空间结构构建为丝绸之路旅游带、大兰州 旅游经济圈、天水旅游经济圈、敦煌旅游经济圈的“一带三圈”。 关键词:旅游城市;空间结构;旅游中心度;旅游经济联系;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592.3(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4)01—0089—04 Research on Building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YANG Zhi—guo,SHI Pei—ii,U Wei,XU Jin—hai,WANG Yu—l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this paper buih a tourist center city evalu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which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Gansu Province fourteen cit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zhou,Jiuquan and Tianshui were the there core cities.Subsequently,using the gravity mode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ength and the direction of tourism economic ties and intensity inside the tourism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and f0und that the tourism economic ties concentrated in a few cities.On this basis,it was possible to build the tourism spatil stra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into “one development zone,three circles”.That were the silk road tourist belt,big Lanzhou economic circle,Tianshui economic circle,Dunhuang tourism ec0nomic circle. Key words:tourism city;spatial structure;tourism centrality degrees;tourism economic contact;Gansu Province 1 前言 一regn建立了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分析了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 对核心地区的依赖l4 ;前苏联地理学普列奥布拉曾斯基建立了 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5;Pearce将空 间系统尺度划分为全国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并以此来 进行旅游区域规划的实证研究l6j。 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 系都会形成一种空间态势,而空间结构则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 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反映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 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 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聚集程度和聚集规模以及地区 问的相对平衡关系等…。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 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O世纪 80年代,主要起源于对经典的旅游地理区划研究。目前,国内 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 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 投影,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_2 J。通过对旅游 空问结构的研究,可将区域旅游发展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优化 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空间组织 形态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与优化研究、旅游流空间结 构研究、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旅游 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其他研究等方面_7 J。杨国良等应用介夫 法则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的分形特征l8 ;肖光明着眼于 宏观与中观尺度,对珠三角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优化路径l9 ;陈志军分析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 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 旅游地的资源配置并可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有利于区域旅 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着重大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2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 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l。 ;陈梅 花运用最近邻指数、图论中的拓扑指数分析了大兰州滨河带旅 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了大兰卅l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 式[川。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o年代,主 要侧重于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和旅游区空间布局,提出并归 纳了多种描述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主要有区位 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和地域游憩系统理论等 。如Lund一 收稿日期:2013—11—12;修订日期:2013—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西走廊经济带绿洲型城镇 簇群空间成长过程、机理及管治研究”(编号:41271133)。 3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属古代陆 上丝绸之路的腹地和精品区域,区内拥有种类齐全的旅游资 源。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宝库,是多元文化的交汇 ・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杨志国(1986一),男,河北省邯郸人,硕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89 ・ ・旅游资源・ 地。2011年,甘肃省共接待旅游人数5835.59万人次,比上年增 长36.01%;实现旅游总收入333.66亿元,同比增长40.93%。 由此可见,甘肃省旅游发展态势十分强劲,但甘肃省旅游发展 水平在全国尚处于初级水平。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省内14个 市州的旅游资源禀赋、区内交通、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存 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省内旅游 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应对甘肃省旅游空间 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构建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缩小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这是甘肃省旅游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 一个难题。 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 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和关键词分别搜索甘肃旅游空 间结构和14个市州旅游空间结构,仅得到相关的文献4篇。 其中,齐志南应用点一轴理论对甘肃省旅游结构进行了优化研 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_l ;李建国在深入调查和研 究的基础上,对兰州旅游圈空间结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兰 州旅游圈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_1 ;左昕听等对兰州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进行了细致研究l1 ;刘丽娟对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极 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核、双翼、三圈”的旅游空 间体系 l 。 总体来说,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仍不足,缺乏统 一的理论指导,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便构建有序的甘 肃省旅游空间结构,挖掘出旅游发展潜力。基于此,笔者借助 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从中心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联系度 着手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甘 肃省旅游空间结构,以期能为甘肃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 4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4.1 甘肃省各城市旅游中心度分析 中心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心旅游城市是指该城市 与本区域内的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无论是旅游总收人还是旅游 人数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和 辐射力。全面测度一个区域内的中心旅游城市,需依据一定的 指标。笔者以甘肃省l4个市州为单元,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 出甘肃省14个市州的旅游中心差异空间分布,依据科学性、综 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层次性原则,并参考有关研究成 果【16,17 2,构建了旅游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表1)。 旅游城市中心度的测度:通过统计软件SPSS16.0,并应用 因子分析方法,以2011年数据为依据,测度甘肃省旅游城市的 中心性。其主要步骤为:①因子分析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 前,首先必须要判断原有变量之间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 般多采用KMO与巴特勒球体度检验。②因子提取。将原有变 量提取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一般采用主成 分分析法,主因子一般要求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 85%。③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得分是因子分析的最终体现, SPSS软件一般采取回归法计算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④主 因子综合得分函数。通过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可计算出各城 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再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 ・90・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4 30(1) 力进行排序。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及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 率可得到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为:F:0.49944Fl+0.20985 F2+ 0.11451F3+0.08635F4。据此,得到甘肃省各地级市州旅游竞争 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序(表2)。 表1 旅游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甘肃省统计年鉴》及2011年甘肃省14个 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2甘肃各城市旅游中心性得分 ‘ 会 序 中心旅游城市的确定:根据表2的排序结果,有一些排序 未必会与我们对14个市州的客观认识相一致,特别是不会与 各城市的旅游收入或旅游接待人次的排名相一致。这种差异 事实上说明了不同城市在旅游资源利用和未来旅游发展潜力 的不同,但不会影响到中心旅游城市的确定。从表2可见,兰 州和酒泉的综合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市州,处于绝对优势地 位。从两市的旅游经济指标来看,兰州和酒泉2011年旅游总 接待人数为2019.70万人次(兰州1407.04万人次、酒泉612.30 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接待人数的33.58%;两市的旅游总收 入2011年为154.20亿元(兰州102.04亿元、酒泉51.80亿元), ・旅游资源・ 游带作为重点开发和包装的旅游项目。 5.2大兰州旅游经济圈 从表3可见,兰州与白银、定西、临夏、甘南的旅游经济联 系较大,可据此构建大兰州旅游经济圈(包括兰州、白银、定西、 临夏、甘南),即图1中白色部分。大兰州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核 心必须要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同时兼顾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 兰州境内拥有20km黄河风情线可供开发,临夏与甘南拥有独 特的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可供开发。构建大兰州旅游经济圈, 必须要发挥兰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全面辐射作用,把兰州建设成 为西部客流集散中心、黄河旅游名城。 5.3敦煌旅游经济圈 由图1可知,敦煌旅游经济圈位于河西走廊地带,丝绸之 路全线穿过,是甘肃省旅游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最具有发 展潜力的地区,也是甘肃省旅游形象的一张王牌。敦煌旅游经 济圈(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品类齐全,可重点开发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长 城文化,推出一批品位较高、吸引力大的旅游景点。表3、表4 中分析结果也显示,敦煌旅游经济圈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全省 的65%以上,可见旅游经济在这一区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在开 发敦煌旅游经济圈时,核心和重点必须是敦煌文化,以此来带 动整个河西走廊的旅游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敦煌旅游 经济圈的成功开发与推广,是改善整个甘肃旅游形象的一个 “窗口”。 5.4天水旅游经济圈 由表2可知,天水在旅游中心城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三,理 应成为甘肃发展旅游的核心城市圈。该旅游经济圈包括天水、 陇南、平凉、庆阳。天水是甘肃东部地区的旅游中心,交通区位 优势明显。天水旅游经济圈应重点挖掘天水的始祖文化和先 秦文化、平凉的道教文化、庆阳的红色文化、陇南的生态文化。 天水旅游经济圈未来的发展,力争形成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 东南历史文化区,将其作为甘肃省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来规 划和开发。 6结语 利用旅游中心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度对甘肃省14个市州进 行定量测算所构建的甘肃省“一带三圈”旅游空间结构与前人 研究成果相比,在选取指标上更加全面。前人在对中心旅游城 市的确定以及与周边的联系仅考虑了客源市场、游客流向、资 源分布、资源关联、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而未考虑 旅游社会支持力,旅游社会支持力也是保障旅游健康发展不可 或缺的因素。因此,本文提出的“一带三圈”旅游空间结构对甘 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 文构建的三个旅游经济圈与甘肃省目前主打的大兰州旅游经 济圈、西部丝路观光旅游区和东部绿色生态旅游区相吻合。本 文通过构建丝绸之路旅游带把三大旅游经济圈连为一体,把甘 肃省旅游的发展调整到最优状态,使甘肃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 到最有效利用。 ・ 92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4 30(1) 在研究中发现,甘肃省旅游中心性的层次十分明显,兰州、 酒泉、天水的综合得分远远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 城市的旅游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全省能起到了示范效应,旅游中 心性的形成是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甘肃省 各市州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小,除了个别距离临近的城市, 这将成为限制甘肃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经 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加强彼此的联系与合作是 未来的发展趋势。甘肃省未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强 化中心旅游城市的领导地位,同时要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 资来加强区域内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带动甘肃省整体旅游 、l 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04,18(4):49—55.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 (1):105—108. [3]周恺,王丽,汪德根.黄山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09,25(3):272—274. [4]张洪,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 经济联系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1,31(12):2116—2122. [5]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 2004,19(1):76—81. [6]Pearee Douglas.Tourist Development.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Press,1995:1—25. [7]毕丽芳,马耀峰,高楠.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12,28(3):270—273. [8]杨国良,张捷.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 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24—30. [9]肖光明.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09,25(8):692—696. [1O]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 游学刊,2008,23(11):35—41. [11]陈梅花,张欢欢,石培基.大兰州滨河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195—200. [12]齐志南,石培基.基于“点一轴系统”理论的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优 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101— 103. [13]李建国.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07,21(10):118—142. [14]左听听,靳鹤龄,严江平.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07,21(11):151—156. [15]刘丽娟.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及其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J].河西 学院学报,2008,24(6):56—59. [16]任桐,刘继生.吉林省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维度及其障碍度分析[J]. 经济地理,2011,31(12):2138—2143. [17]张河清,田晓辉,王蕾蕾.区域旅游业竞合发展实证研究——基于 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 30(5):87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