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课评课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听课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只有在评课听课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并掌握各种教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摸索出一套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恰当地处理好“有法”与“无定法”之间的矛盾,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听课 评课 有效性
听课评课是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活动探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评课也能及时修正平时教学纰漏,促使执教者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怎样听课评课才是有效性呢?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1研究授课内容
对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熟悉的层面上,还要有一定的研究。
听课是评课的前提。从研究的角度看,要使听课有较大的收获,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熟知教学的基本内容外,还要自己设计一个预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虽然听课的研究课题范围相当宽泛,但应该围绕换位(假设自己是教者)角度来确立研究课题。比如(就该授课内容而言),常规教学最易碰到的问题;教学中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突破重难内容;突破重难点重问题是否有更容易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即重难点问题怎样导入,怎样引导启发,怎样拓展延伸,怎样巩固等等。总之,课前要有选择、针
1
对性确定听课课题。如果课前做了这些准备,那么,听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预案则使研究有了参照,这对于分析评价执教者的优劣得失,借鉴他人的教法做好铺垫。只有这样听课评课才是有效的,而那些随意、盲目的听课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收效,课后的评课也往往是缺乏针对性、深度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这种听课评课是无效的,至少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
1.2了解学情
除了课前充分准备的研究预案外,还要对所授课班级学生学情有大致的了解。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通过课堂学生的反应及师生互动情况来观照分析评判执教者对教材把握的尺度,从而评判执教者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广度是否适合,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执教者对教材的挖掘深度广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教材挖掘太深太广,学生吃不了;教材挖掘太浅太窄,学生吃不饱。所以,只有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基础上,才能客观评判执教者对教材的把握及是否因材施教。
2.以两种身份参与听课
以哪两种身份参与听课呢?那就是学习者和评判者的身份。
2.1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听课
你会更容易感受课堂氛围,更容易感受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也容易感受课堂的情境。更可贵的是你对课堂问题的思维行进是与学生同步,因而更容易辨别课堂的“真假”。时下,不少的公开课,优质竞赛课无形中演绎成表演课,有些教师为了使“表演”收到最佳效果,课前进行无数次的操练,把问题及答案预先告知学生,甚至安排好“内线”作答。下课的
2
时间准确到以秒钟来计算,这种课堂往往是“假课堂”。 “假课堂”与常规的课堂往往存在巨大的区别。因此,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听课往往更容易甄别课堂的真伪,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借鉴和评教提供许多有效的信息。
2.2以评判者的身份参与听课
只有这样,你才能跳出执教者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框架,才会有“旁观者清”的优势,站在更高的位置去俯瞰执教者的教学,便于发现执教者教学的优劣得失。
3.课堂全实录与细节并重
不但做好课堂的全实录,而且更要注重课堂细节。听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记录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教师引入新课手法,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效果,教学中使用的媒体,知识点过渡的情况,练习的难易梯度,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等。
作为教师,听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在记录上,主要环节的详记自不必说,精彩的细节也应在记录范围中。在执教者有条理地授课过程中,听者偶尔的灵感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而事过境迁之后,这些思维结果又难以捕捉、再现。因而,在点评一栏内及时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的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之中,可能是一个巧妙的设问;也可能是抛砖引玉的问答;还可能是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把这些细节实录下来,这使课后深入思考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是学知识、长经验的有效途径。综观平时课堂实录,不少的课堂实录不但只有静态的大框架大环节的反映,并且表述的语言大都是放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说的“骑墙派”语言,诸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理念;切入点好,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等等,执教者的
3
教学风格与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像这类的课堂实录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只有从动态上,从细节上观照把握并容入自己的思维、见解的课堂实录,这样的听课才是有效的。
4.对比反思互评借鉴
4.1对比反思
听完课后,听者要及时做好对比反思。当你把课堂实录与自己的听课预案进行对比反思时,就不难发现别人和自己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对于自觉整改自己的教学和有理有据评教都是大有裨益的。对比反思必须观照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执教者是否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因为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它必将贯穿整个教学中;二是是否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三是是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因为培养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道理。
4.2互评借鉴
相对而言,课前预案、课堂实录及课后对比反思是一种较为间接的信息,要真正了解执教者意图,还要近距离的交流。听完课后,听者与教者同时坐下来,让教者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这对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互相借鉴教学闪光点,避免以后在教学中出现的纰漏都是大有益处的。在互相评教中,要有尊重科学的精神和敢说真话的勇气。平时有些同志由于碍同事的面子或者是被评教的对象比自己的“级别”高而采取中庸式的不痛不痒的评教法。其实,这种评教法于人于己都是没有好处的,长期以往,教学研究的本质和宗旨将丧失殆尽。
4
5.撰写论文式的心得体会
完成以上的过程,并不代表一堂课已经结束,教师在评课对比后,应及时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及自己的的收获、心理感受记录下来,通过积累这些宝贵经验,不断地获取教学方法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以后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思路,提高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操作机制,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总结出来的实践方式。教师只有不断地从听课评课中研究并掌握各种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摸索出一套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恰当地处理好“有法”与“无定法”之间的矛盾,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