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2020-12-11 来源:独旅网


社会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72学时)

绪言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1、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特征与发展趋势;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目标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基本途径与要求。难点在于把握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 3、时数:4学时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四)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五)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难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3、时数:4学时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三)提高人体功能 (四)调节人的心理 (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一)教养功能

1

(二)教育功能

(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四)美育的功能

(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

四、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 (二)学校体育与智育 (三)学校体育与美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

(一)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实况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 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 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三章 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基本规律、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的教育、教养与发展的原则、方法;体育课的类型、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组织、密度与负荷和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与考核等。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手段;体育教学的教育、教养与发展的原则、方法;体育课的类型、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组织、密度与负荷和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难点在于把握体育实践课的结构、组织、密度与负荷和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

3、时数:l0学时

[内容提要1 本章主要阐述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目标及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结构;体育教学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特点

(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自荷

2

(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特征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校。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4.实际条件和可能。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井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衔接。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内容 1 结构。 2 内容。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1 小学阶段

(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2.初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2)学习简单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高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 ’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体育教学过程曲基本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2.认识规律。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4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5.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6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3

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 1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2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3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 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意义、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难点在于把握教学手段及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时数:4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概述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意义及其发展,重点阐述我国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同时简述了常用教学手段及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 二、编选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二)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三)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材纲要体系 (一)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 (二)教材比重

(三)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1.直线排列。 2.螺旋排列。 3.混合排列。

(四)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一)制定《指导纲要》的依据

(二)《指导纲要》的作用 (三)《指导纲要》的结构

第三节 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一、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

2.游戏。游戏是小学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一定的情节、动作、 规则和结果等构成性体育活动。 3.基本运动。 4.韵律活动和舞蹈。 5.基本体操。 6 小球类。 7 民族民间体育 二、中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2 跑、跳跃、投掷。

4

3 体操 。 4 球类。

5 韵律体操和舞蹈。 6 民族传统体育。 7 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特点 1.基础课教材 2.选项课教材。 3.选修课教材。 4.保健课教材。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和意义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第一种:按教学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 第二种: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特征来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

第三种: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等4种。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选用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1 辅助式。 2.直接式。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体育场馆、游泳馆的安排与使用。 2.体育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3 体育教学图表的没计、安排与使用。 4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 演播法。 (2) 插播法。

①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 ②调控好播放过程 ③播放与讲解紧密结合 第五章 发展学生的体能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体能的概念,体能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井对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体能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难点在于把握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 3、时数:6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体能的概念,介绍了体能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井对发展体能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二、发展体能的意义 三、发展体能的特点

四、运动能力与身休素质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第一、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第二、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5

二、适量性原则

第一、要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的特点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第二、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

第四、帮助学生学习并使其具备自控与检测负荷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放松与恢复的方法。 三、持续性原则 第一、持之以恒。 第二、合理间隔。 四、健康性原则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重复法 二、变换法 三、持续法 四、间歇法 五、循环法 六、综合法

第六章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难点在于把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 3、时数:6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原则;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等。

第一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的涵义与分类 (二)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 (三)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1.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2,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运动技能的性质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三)运动技能教学特点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 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一)要注意联系解决实际的体育锻炼问题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

(一)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教材 (二)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6

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一)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三)适当增加选择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文件 (二)要依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确定前进的“步子”

第三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

1 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 3.提高板书质量。

4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谈话法

1 正确选定提问的内容。 2,正确选择与运用提问的方式。 3.要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演示法 (四)讲练法

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 (一)语言法 1.讲解。 2.口令与指示。 3.口头评价。 4 口头汇报。 5 默念与自我暗示 (二)直观法 1动作示范。

2 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

3 电影、幻灯、投影、电视、录像。 4 助力与阻力。 5 定向与领先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2.分解法。

(1)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 第一种是单独(纯粹)分段法, 第二种是递进分段法, 第三种是顺进分段法 第四种是逆进分段法

(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井为各部分与段落的组合作好准备。

(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分解,井及时向完整法过渡。运用分解法的目的足为了最终完懂地教授、掌握动作技术。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1.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的原因:教育心理方面的原因: 外部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 2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 (1)强化概念法

7

(2)转移法。 (3)降低难度法。 (4)信号提示法。 (5)外力帮助法。

3.预防与纠正错误的过程。 (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1 游戏法。 2竞赛法

(1)明确运用竞赛法的 (2)合理配对、分组。 (3)适时运用

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 (一)自学法 (二)自练法 (三)自评法

第七章 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内容及途径与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及途径。难点在于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时数4学时 [内容提要] 本幸阐释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内容及途径与方法,并介绍了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一)要加强体育的目的性教育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

(三)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正面教育原则

(一)坚持正面说理,启发诱导,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二)防止热讽冷嘲、挖苦和杜绝体罚学生 (三)正确运用表扬批评法 (四)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一)尊重和信赖学生 (二)要求要严格、合理、适当 (三)注意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 四、集体力量教育的原则

(一)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立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二)结合教材特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三)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五、知行统一的原则

(一)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身心 (三)要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民主法制和组织纪律教育

8

三、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体育课堂常规 (二)体育教材内容 (三)课的组织教学 (四)突发事件处理

三、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说服法 (二)榜样法 (三)评比法 (四)表扬法 (五)批评法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一、个性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能起稳定作用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要求 (一)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 (二)辩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三)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 四、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 (一)启发诱导法 (二)学导法

提示 自学 解疑 演练 小结 第八章 体育课教学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学校体育课的基本类型、结构、组织形式、教学常规、密度、负荷和评析课等基

本理论知识,重点介绍测定课密度、负荷与评析课的基本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密度、负荷和评析课等基本理论知识,重点介绍测定课密度、负荷与评析课的基本方法。难点在于把握测定课密度、负荷与评析课的基本方法。

3、时数:6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学校体育课的基本类型、结构、组织形式、 教学常规、密度、负荷和评析课等基本理论知识,重点介绍测定课密度、负荷与评析课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一、体育课的类型 (一)体育理论课 1 讲授课。 2 考核课 (二)实践课 1 新授课 2 复习课 3 综合课 4 考核课

二、体育实践课的基本结构 (一)课的结构的概念与意义 (二)体育实践课结构的理论依据 1 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2 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3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9

(三)课的结构 1、课的基本结构 (1)准备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2.课的微观结构。 第二节 体育课组织 一、概念

二、体育课组织的内容

1.体育理论课组织工作的内容。 2.体育实践课组织工作的内容。 三、体育理论课的组织 l 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 2 复习提高、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3讲授新内容。

4 新课讲完后,要及时进行新内容的巩固,常用的方法有: (1)概括重述。 (2)边总结边提问。 (3)提问解答。 (4)简短测验。 5 布置作业。 四、体育实践课的组织 1 体育课堂常规。 (1)课前常规。 (2)课中常规。 (3)课后常规。

2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 3 队伍、队形安排与调动。

4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自然班教学组织形式 ②合班分组教学形式。 (2)课内教学组织形式。 ②班内分组教学。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两组一次不等时轮换: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先合(分)组,后分(合)组: 第三节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一、体育实践课的密度 (一)概念

(二)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 1 认真备课,周密设计。 2 改进和提高组织水平。 3 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技巧。

4 加强学生思想、纪律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体育课密度测定与评价方法 1 测定的准备工作。 2.测定工作的具体操作 3.测定数据统计整理 (1)课综合密度的统计整理。

10

(2)练习密度的测定与计算 二、体育实践课的负荷 (一)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1.概念与意义 2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

(1)课的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 (2)根据课型和组织教学形式的要求安排生理负荷

(3)要考虑教材内容的性质、结构、难易程度、练习强度及气候环境等条件来安排生理负荷。

(4)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要依照负荷强度大小.适当地安排间歇时间,使练习与休息交替进行,结合有效的卫生措施

来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 3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调控

(1)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2)改变练习的顺序利组合,安排合)q间歇、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

(3)改变练习内容的性质,如将原来的30m慢跑(加速跑)改为30m加速跑(慢跑)。

(4)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即改变练习的密度,练习中不同的间歇时间产生不同的练习密度。 (5)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6)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7)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以调节生理负荷,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等。 4 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1)学生自我感觉。 (2)观察法。 (3)生理测定法。 (二)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1.心理负荷的概念。 2.体育课心理负荷的安排

(1)应根据心理负荷变化的趋势安排教学内容,如在学生注意和情绪的高峰期安排学习各种知识、方法与动作技能。 (2)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适宜的状态。 (3)使注意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 (4)调控教学进程与内容。 3体育课心理负荷的测定。 (1)测定准备工作。 (3)统计整理。

4.体育课心理负荷的分析与评价。 (1)体育课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变化是否合理;

(2)学生的注意、情绪和意志的变化是否与课的内容安排相符合。 (3)影响学生在课中心理负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对课的心理负荷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心理负荷安排的看法与建议。 第四节 体育课准备与分析 一、体育课前准备工作 (一)体育理论课的准备 1.了解情况。 2钻研教材教法。 3.准备教具学具。 4 设计编写教案 5.预讲。

(二)体育实践课的准备 1 了解学生情况。 2.研究教材教法。

11

3 准备好场地器材。 4.编写教案。 5.培养体育骨干。 6 教师预练。 二、课中的工作 1.理论课堂工作 2.实践课课堂工作。

(1)检查学生,安排见习生,宣布教学目标、内容、要求。 (2)组织教学、讲解示范、演示、辅导、帮助、保护、纠正错误等。 (3)指挥和调动队伍,使队伍符合教学的需要。

(4)对学生进行思想、纪律和安全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安排调配场地器材,保护器材。 (6)小结、布置课外练习。 三、课后工作

一是检查收拾场地器材;二是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的评价(反馈);三是检查学生完成课外体育锻炼作业的情况;四是对学生自练进行指导、辅导。 四、评价体育课效果的意义与内容 (一)体育课评价的意义 (二)评价课的内容与具体方法 (1)全面评价。 (2)专题评价。 3.评价课效果的形式 (1)自我评价。 (2)听课评价。

第九章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和 方法,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种类、内容与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难点在于把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方法。

3、时数10学时〔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文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意义、种类、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全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全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和意义 (二)制定全年教学计划的要求

1 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2 教材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

3 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考虑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三)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步骤与方法 1 确定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在

2.确定本学年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的总时数。

3.确定奉学年的考核项目与标准。主要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确定各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数和各项教材内容的教学时数。 二、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与意义 (二)制定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要求

I 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2 每次课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身体的承受能力。

12

3 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注意其系统性与连贯性,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如跳远教材应排在加速跑教材之后。 4 各项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季节性。 5 要正确确定各项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三)制定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1 确定学期教学目标。

2 将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某个学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效抄录到进度表的相应栏目内。

3 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中所规定的本学期各项教材内容的时数,计算出各项教材内容在本学期出现的次数。 4 根据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将本学期的考核项目和重点教材内容,按教材内容出现的课次,系统地安排到

每次课中去。

5 依据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将本学期的其他教材内容,按教材内容出现的课次,系统地搭配与安排到每次

课中去。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一)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与意义 (二)制定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

1 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把握住该项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的衔接与联系;把握住该项教材内容的技术结构,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情况,使计划的安排有的放矢。

3.教学手段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好,趣味性要浓。

4.单元计划中所确定的课次,必须与教学进度所规定的课次相符合,否则计划难以实现。

编写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1编写实践课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1)确定课时数学目标。

(2)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学练法。

(3)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 (4)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 (5)计划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 (6)课后小结。

2.编写理论课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2)找准并弄清教学重点和难点。 (3)精心设计与编写教学内容和过程。 (4)设计板书。 (5)课后小结。

(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的种类 三、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与方法 (一)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 (二)教师工作态度与质量的考核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 课外体育锻炼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难点在于把握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3、时数4学时 [内容提要] 本幸在概述课外体育锻炼地位与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与地位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的关系 1 三者的相同之处。

13

2 三者的不同之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1)主要口标或任务的不同。 (2)要求的不同 (3)内容的不同。 (4)组织形式的不同。 (5)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6)效果的评价不同 3 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 (二)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学习 (四)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与原则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内容的丰富,目标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二)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 (三)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四)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广延性 (五)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

(一)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二)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 (四)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自觉、自愿性原则 (二)经常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一)健身类 (二)娱乐类 (三)保健类 (四)达标类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校内体育锻炼 l,早操。 2 课间操。 3.班级体育锻炼。 (二)校外体育锻炼 3 社区体育。

(1)业余体校(或体育俱乐部)。 (2)青少年宫组织的体育活动,

(3)一些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

(4)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利用寒暑假举办的体育夏(冬)令营、体育旅游 一、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一)全校体育锻炼计划

14

(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三)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一)全校课外体育锻炼评价 (二)班级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 (三)个人体育锻炼的评价 第十一章 课外运动训练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与目标,课外运动队的组建、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课外运动队的组建、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难点在于把握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3、时数4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在概述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与目标的基础上,主要阐述课外运动队的组建、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简述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第一节 课外运动训练概述 一、课外运动训练概念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一)课外运动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 1.训练内容的专门性: 2.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 3.个别针对性。 4.训练成绩的表现性。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1 课外运动训练的基础性。 2.课外运动训练对象的广泛性。 3 运动训练时间的课余性。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一)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 (二)培养群体活动骨干,输送运动员后备力量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节 课外运动队的组建 (一)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水平 (二)教育和体育部门布置的任务

(三)要考虑本校的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和生源情况 二、运动员选材 一是经验选材; 二是科学预测选材。 (一)身体形态指标 1.身高

(1)从遗传方面预测身高。 (2)从现在的身高推算未来身高, (3)从骨龄预测身高。 (4)从手长、脚长预测身高。 2.体围。 3.身体充实度: 4、跟腱及足弓。 5 臀部。 6.体重。 (二)生理机能指标 (三)身体素质指标 (四)基本技术

15

三、运动队的规章制度 (一)学习检查制度 (二)训练制度 (三)升留级制度 (四)奖励制度 (五)比赛制度 (六)教练员责任制 (七)档案制度

第三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一)安排好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重 (二)选择好一般训练的内容 (三)形式方法多样,讲究实效 二、系统性原则

(一)坚持多年和全年的系统训练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和手段 (三)注意各个训练阶段的组织形式衔接 三、周期性原则

竞技状态是通过训练获得的,它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1.获得阶段。 2 相对稳定阶段。3 暂时消失阶段。

贯彻周期性原则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根据学校教育规律,结合学期划分的特点安排训练周期 (二)根据参加重大比赛划分周期

(三)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各个训练时期

(四)要安排好小周期的训练,保证大周期训练任务的完成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运动自荷 (二)要逐渐增加运动负荷 (三)要处理好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 (四)要加强医务监督 五、区别对待原则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建立训练档案 (二)训练计划要反映全队和个人的特点 (三)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贯彻区别对待 第四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内容 一、身体训练 (一)身体训练要全面

(二)在多年和全年训练计划中要有计划地安排身体训练 (三)身体训练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四)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动作质量 二、技术训练 (一)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二)抓好基本技术训练,并注意与身体训练相结合 (三)技术训练要全面、实用、准确、熟练 (四)要注意形成个人技术特点 (五)要合理安排技术训练的内容 三、战术训练

(一)培养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二)基本战术同多种战术相结合 (三)增强战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16

(四)、心理训练

(一)结合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二)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 (三)要严格要求,耐心疏导 (四)教练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第五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正确规定练习的负荷 (二)根据项目的特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三)采用有效的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变换训练法

(一)明确变换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

(二)变换条件应有助于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 (三)掌握好时机矫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 三、持续训练法

课外运动训练中,运用持续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控制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二)根据训练的不同时期,正确地运用持续训练法 四、循环训练法

(一)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三)严格要求练习的规格和质量 五、竞赛训练法

课外运动训练中,运用竞赛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要注意适当的时机

(四)竞赛中,教练员既要注意引导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要秉公执法,严格执行比赛规则,纠正违规行为。 第六节 课外运动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一)多年训练计划 (二)全年训练计划

(三)阶段训练计划 (四)周训练计划 (五)训练课计划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评价 (一)课外运动训练评价的内容 1.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 (1)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2)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3)心理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2.对运动队的检查与评之 (2)训练课质量的检查。 (3)运动成绩的评定。

(4)运动队各种规章制度的检查。 (二)课外运动训练评价的种类 1.基础评价 2 平时评价 3 总结评价

(三)课外运动训练评价的方法

17

l 测定法。 2.观察法。 3 调查法。

第十二章 课外运动竞赛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课外运动竞赛的意义、特点、原则、种类与方法,组织与基本要求,运动竞赛的常见形式、计划与规程等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课外运动竞赛的原则、种类与方法,组织与基本要求,运动竞赛的常见形式、计划与规程。难点在于把握课外运动竞赛的方法,组织、计划与规程。 3、时数:4学时

[内客提要] 本幸主要阐述课外运动竞赛的意义、特点、原则、种类与方法,论迷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与基本要求,介绍课外运动竞赛的常见形式、计划与规程等内容。 第一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概述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意义 (一)普及方面 (二)提高方面

二、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 (一)竞争性 (二)集体性与教育性 (三)多层次与群众性 (四)趣味性与娱乐性 三、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 (一)竞技性目标 (二)教育性目标 (三)娱乐性目标 四、课外运动竞赛的原则 (一)小型多样 (二)业余自愿 (三)公正合理 (四)健康安全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与方法

一、

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

(一)按运动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分类 (二)按运动竞赛目标进行分类 (三)按运动竞赛内容多少进行分类 (四)按运动竞赛的性质、任务、水平分类 1 对抗赛。 2 友谊赛和邀请赛。 3 测验赛。 4.选拔赛。 5.表演赛。 6.等级赛。 7.通讯赛。

二、课外运动竞赛的方法 (一)比赛的方法 1 淘汰法。 (1)单淘汰法。 (2)双淘汰法。 2.循环法。 18

(1)单循环。 (2)分组循环。 (3)双循环。 3 顺序法。 4.轮换法。 5.游戏法。

(二)评定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l 评定个人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1)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和名次。

(2)根据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评定成绩和名次。 (3)根据战胜对手或特定因素评定成绩和名次。 2.评定团体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1)按参赛者所得分数的总和来评定。

(2)按规定参加人数所得名次的总和来评定团体名次。 (3)按参赛者的平均成绩来评定名次。 (4)按达到规定的标准人数评定成绩, 第三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一、运动课外竞赛的组织与领导 二、运动课外竞赛的常见形式

(一)田径运动会 (二)单项运动比赛 (三)达标测验赛 (四)教学比赛 (五)体育节 (六)冠名体育比赛 (七)体育知识比赛

三、运动课外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一)年度竞赛日程计划 四、运动课外竞赛的基本要求

(一)依靠学校领导,发动群众,培养骨干 (二)做好竞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比赛方式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小型多样 (四)厉行节约,勤俭办竞赛 第十三章 学校体育管理概述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难点在于把握我国学校体育的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

3、时数:2学时〔内容提要〕 本幸阐述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概念特,良、意义、目标、依据和原则,并介绍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体制、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特点 l 管理目标的强制性。 2 管理内容的综合性。 3 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4 管理反馈的及时性。 5.管理措施的教育性。

19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意义 二、学校体育管理目标 三、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和原则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计划性原则。 4,可控性原则。 5.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 (一)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 (三)学校体育社会组织 (一)学校体育工作领导系统 (二)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系统 (三)学生体育活动组织

第三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学校体育管理内容 (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校管理。

2.课程计划管理。 3.体育师资管理

4.学校体育经费及器材设施管理。 (二)学校体育微观管理 1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管理。 2 体育教学管理。 3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管理。 4 学生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 5 学生体质与健康管理:、 6 体育场地设施管理 7 体育资料、档案管理。

8 学校体育宣传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二、学校体育管理方法 (一)法律法 (二)行政法 (三)宣传教育法 (四)奖惩法

第十四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

准等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难点在于把握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3、时数:4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特点和主要内容,并对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体育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概括性的介绍。 第一节 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概述

20

一、 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概念

二、颁布与实施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意义 三、贯彻各项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基本要求 (一)充分认识其法律性质及地位 (二)切实领会各项体育法规的精神实质 (三)建立相应的领导、监督机构和奖惩制度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一、两个(条例)的意义 (一)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法规保证

(三)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得以实现的保证 (四)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加速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 二、两个(条例)的基本内容

(一) 《学枚卫生工作条例》的基本内容 (二) 《学枚卫生工作条例》的基本内容 三、两个《条例》)的特点 (一) 《学枚卫生工作条例》的特点

1.体现了学校体育诸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 2.体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3 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4.体现厂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工作协调关系。 5.体现了国家办和社会办的关系。 (二)《学枚卫生工作条例》的特点 第三节 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一、合格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二、实施体育合格标准的意义 (一)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强化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

(四)促进了各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三、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通用范围 四、大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的内容 (一)《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基本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基本内容 (三) 《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的基本内容 五、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特点

(一)全面性 (二)统一性 (三)区别性 (四)灵活性 第四节 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体育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一)《体育法》的产生及意义 (二)《体育法》的基本内容简介 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

(一)《国家体育锻拣标准实施办法》的产生及意义 (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基本内容 三、《全民健身什划纲要》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体育教师

21

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育教师工作的特点、体育教师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难点在于把握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时数:2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点、体育教师的职责和应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等。 第一节 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

体育教师的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 (三)体育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四)体育教师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

(五)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组织领导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业务咨询者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职责和条件 一、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 (二)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 (三)工作复杂,多样和繁重 (四)工作具有社会性 二、体育教师的职责 (一)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二)关心学生,教书盲人

(三)认真备课、上好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搞好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指导工作 (五)协助学校和教研室(组),积极参与并做好各项工作 (六)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 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

1.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 具有牢固的职业思想。 3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4 要有朴实的工作作风。 5.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6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1.运动能力。 2.教学能力。 3.教育能力。

4、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 5.科研能力。 6.其他能力。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1 基础知识。 (1)哲学知识。

(2)教育学、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知识。

(3)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有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体育保健学、人体健康与卫生知识、体育概论、体育史学、运动

生物力学等。 (4)工具性科学知识。

22

2 专业知识。

(四)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一、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必要性 二、体育教师的进修、提高的特点和内容 (一)体育教师进修的特点 1 在职性。 2 师范性。 3 成人性。

(二)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主要途经 (一)自学 (二)开展教研活动 (三)科学研究活动 (四)短期培训 (五)函授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l、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概念、意义;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和

方法步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步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难点在于把握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步壕。 3、 数:2学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概念、意义;介绍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步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一、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概述 (一)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概念 1 可操作性。 2 超前性。 3.针对性。

(二)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意义 1.导向。。 2,激励。 3 调控。

(三)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内容 二、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订

(一)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依据与基本要求 1.依据。 2.基本要求。

(二)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方法步骤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一、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概述 (一)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意义

1 我国有关教育、体育的方针、政策: 2我国教育、体育方面的法规。 3.我国教育、体育发展的总目标。

4.国家或各级行政部门各时期对学校体育工作规划。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23

(一)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种类 (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内容

(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指标 (四)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方法 1 效果评估, 2.效能评估 3 效益评估,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