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 月 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部分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积累佳句。 6、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德熏陶。
7、 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8、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9、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10、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2、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 《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四篇文章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朴实,但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 5、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6、通过揣摩品味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7、运用课文中学习到阅读方法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搜集身边的有关事例,加深理解,促进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叙事要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在理解故事《中彩那天》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4、了解故事《万年牢》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5、学习故事《尊严》时,要从描写年轻人的自尊,懂得什么是尊严。 6、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 2、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 用4—5课时 3、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 用2—3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因为学生不会想得那么深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课时安排:
《自然之道》 《蝙蝠和雷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大自然的启示》 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文本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浓厚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能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理解文中小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树立热爱和平和维护和平的信念。 3、能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处理信息,并从信息中筛选自己所用的信息。 4、学会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2课时 小英雄雨来 2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文天地。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 2、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3.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哲言名句。 4.学习结合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5.继续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7.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和比较中阅读,运用资料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8.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比较阅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学会整合整理。 2.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 3.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触摸春天》 2课时 《永生的眼睛》 1课时 《生命 生命》 2课时 《花的勇气》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单元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2、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5、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三、【单元教学重点】
1、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乡村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课时安排】
21 乡下人家…………………………………………… 2课时 22﹡牧场之国……………………………………………1课时 23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24﹡麦哨…………………………………………………1课时 语文园地六 5课时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课文紧紧围绕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父亲的菜园》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5.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6.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7.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8.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表达。 三、【教学课时】
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古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西门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品质。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是至尽今仍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文章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 《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流传千年,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历经千辛万苦,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夸父追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课文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分角色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初步了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有关知识,初步体验祖国古代文化的瑰丽、神奇。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4、初步了解本组神话、传说的内容,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验想象的神奇、丰富激发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进行表演。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课文中人物精神的可贵。 五、课时安排
29、《古诗两首》 2课时 30、《西门豹》 2课时 31、《女娲补天》 2课时 32、《夸父追日》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