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中国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

来源:独旅网
艺术与设计包装世界PackagingWorld

浅谈中国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

侯丹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中国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随着我国陶瓷雕塑的行业不断快速发展,现代的陶瓷雕塑更加具有创新性。技术的提升与人类审美的不断提高也加快了陶瓷雕塑发展的步伐。现在的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个性化、多元化、激情化而构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其形式鲜活,风貌各异,具有灵性,耐人寻味。

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特点;文化;表现;多元化陶瓷雕塑是以陶或瓷为物质材料来塑造的可视可触的实体性的立体艺术形象,其工艺性和材质特性渗透于造型创作的整体过程中,并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其他材质雕塑不可替代的一门艺术种类。

随着现代艺术向多方位、多层次趋势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艺术需求层次、新的需求对象、新的需求形式的出现,在社会整体紧迫需求的推动下,陶瓷雕塑也面临艺术形式与表现内容上的创新等问题。陶瓷雕塑在继承传统雕塑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先进创作理念,不断从雕塑形式、造型种类以及雕塑材料的极大化运用上着手,把雕塑语言的张力发挥至极致,力图在陶瓷雕塑的造型上更鲜明的体现陶瓷材料的特性。而陶瓷雕塑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上也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在陶瓷艺术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艺可以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异常丰富的艺术效果。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的岁月、无数次的艰难苦难才开始跨入产生陶的新石器时。有陶器随之而然也就出现了陶塑品,因为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恰巧与堆雕一脉相承。陶瓷雕塑始终与之相伴,已经成为一种美化生活、装点环境不可缺少的艺术精神物品,它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陶瓷造型则可以认为始于陶器成型或陶的出现,学者现在普遍认为陶最早出现于大约距今11700年前,陶出现之初是为了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需求。这正如古老的岩画出现之初一样,是为了实现巫术的实用功能,并非如人们说的为了审美。陶器上的彩绘刻画以及造型的变化,起初都是为了满足实用要求,如祭祀巫术图腾、生活使用习惯等。当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美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真正成为美术作品,具有什么审美功能。最早的陶瓷造型可以认定为在第一件陶器出现之后就形成了。虽然它不是为了审美而出现的艺术品,只是生活生存实用品,但它所具之形,已是最为原始的雕塑造型。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陶瓷雕塑艺术经历了兴盛与衰败,更迭与变迁,几千年的沉淀蕴藏了丰富的制陶经验,并留下了许多为世人所惊艳的陶瓷雕塑艺术杰作,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纵观各个时期陶瓷雕塑的兴盛于衰沉,艺术风格的更迭与变迁,几乎都和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文人学士、门阀贵族甚至最高统治者审美标准的制约。虽说政治、经济同艺术文化有时是不平衡的,制约也并不等于创造。雕塑陶瓷的发展同陶瓷技术的进步实在是紧密相78

连,归根到底陶瓷雕塑的发展史即是陶瓷雕塑艺人们勤奋创作史,又是艺术趣味审美理想的现实生活史,更是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史。

中国近代陶瓷雕塑沿袭明、清制陶技术上的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师徒制下出现了一批身怀绝技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前半世纪中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进步和成就,代表性的有:景德镇的瓷塑艺术,福建德化的瓷塑艺术,佛山的石湾陶塑,宜兴的紫砂陶塑。前半世纪,举步艰难的中国现代陶瓷随着历史的进程,迎来了一个百废俱兴的新时代,陶瓷雕塑艺术从此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陶瓷雕塑的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具有个性化,注重作品本身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也就是作品的价值之所在,它注重成型过程中创作者的体验。雕塑的个性化创作除了注意造型本身之外,更关注观念通过陶瓷媒介而得以体现。这种个性化创作区别于商品化陶瓷雕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一是注重与个人理念的表达,不计工艺成本的高低,而商品化的陶瓷雕塑,由于艺术市场的因素和经济规律的制约,所以从立意、构思就考虑到成型工艺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在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完整性的同时,力求降低工艺过程中的制作成本取得最大利润。其二在于复制性与批量性方面,个性化作品大多以原作和系列性以及少量复制为主,作者始终参与工艺制作,而商品化的陶瓷雕塑以批量生产为主,从成型,模具,制坯,修坯,装饰,烧成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生产方面的因素,要易于操作,易于控制,易于成品,艺术性商品为的是大众市场量的需要。

而个性化陶瓷雕塑与商品化陶瓷雕塑的精神价值趋向有所不同,个性化陶瓷雕塑强烈表达出艺术家的观念。一件优秀的个性化陶瓷雕塑的创作包含着观念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其主要的价值趋向是所表现的学术思想以及作者个性化的创作观念和审美主张,从而拓宽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陶瓷雕塑艺术的变革创新,首先考虑与重视的是材料与造型技巧。对艺术新造型、新技法和陶瓷材料的新方式的运用表现,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新潮流,也传达出当代陶瓷雕塑家对现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的努力创新,以及他们在艺术上的孜孜以求。对陶瓷雕塑造型新材料和新造型技法上的探索,反映出艺术家们正力求在各个门类的艺术语言系统中更深入、更广阔地寻找资源,以丰富的表现手段推进当代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艺术思想大潮的驱使下,陶瓷雕塑应更加努力地尝试与实践,以期有更新的创造与作为。

当代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证明,陶瓷创作材料与表现技法作为观念展示的载体,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艺术创作观念得不到具体落实与实现,任何美妙的构思与艺术蓝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在现当代艺术材料与技法的范畴上,人们已经开始转变以往的单一认识,对材料的运用与表现的研究和陶瓷雕塑创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陶瓷雕塑的造型设计与制作,除了要遵循一般的造型规律和形式法则外,还要努力掌

包装世界PackagingWorld

握陶瓷以及陶瓷相关材料的特性,如泥土、釉色和火的特性,尤其是火的特性很不容易把握。尽管制造陶瓷原料不完全相同,不同的陶瓷原料在烧制陶瓷时,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人们一般都注意利用不同原料的优先、特性,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了作品的特有技艺与当地独特的风格。

陶瓷雕塑在制作时的另一特点是可进行随机性创作,随机性创作是具有一定经验的艺术家在对材料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灵机表现的一种创作方法。随机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创作变数较大,根据创作者感觉直接对泥料的的自由把握,从而产生很大的写意韵味,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特性,与其说是在创作,不如说是在发现,这种制作手法与写意根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工艺制作与创作意念上都比较自由,不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

黑格尔说:“艺术是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具有无限性

和自由性。”长期以来,在中国的陶瓷雕塑行业由于陶瓷的材料和技术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守旧观念的思想束缚,陶瓷雕塑基本被限定在一个又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而现代的雕塑陶瓷在艺术精神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不

艺术与设计

同的流派。这些作品既有深深扎根传统而创新求变的,也有极

具有个性而大胆标新立异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也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和认识美。

参考文献:[1]熊钢如,洪秀明《陶瓷雕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09

[2]张景辉,邓和清《陶瓷雕塑》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1

[3]薛慧志,耿大海《现代陶艺》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05

[4]张景辉,邓和清,刘海峰《陶瓷雕塑》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1

[5]陈丽萍,汪冲云《陶瓷雕塑造型艺术研究》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侯丹(1994.05—),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盖州市,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16级在读研究生,雕塑系,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雕塑学

(上接第77页)

烈的视觉享受。因此,以动态表达的图形图像设计在视觉传达

设计中形成一种视觉上创新,动态设计也成为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必要的创新性的元素。

(二)互动创新——多重感官并存的综合式体验的融入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中,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为其带来了新的展现形式。设计者借助新的技术、材质与装置,将视觉与其他感官结合,营构出新的综合式的感官体验模式。这种信息传播模式超越视觉传递信息模式的层面,以多重感官的综合体验模式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身心感受。在当前数字技术满天飞的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愈加注重人的体验感受,而多重感官综合式体验的视觉设计更是一种创新性的人性化表现。

现如今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走进人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熟知

[2]

的iwatch手表、谷歌眼镜、智能手环、智能头箍等”,这些智能设备与人的关系很近,是视觉、听觉、味觉集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其中以iwatch手环为例,它记录了人们日常的睡眠、饮食与锻炼等实时数据,人们通过UI界面清晰了解数据变化,从而实现人机互动。设备方面具备提示音和触摸震动功能,视觉与触觉兼备。此外商场、展厅等多媒体互动装置中也广泛采用了多重感官融合的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譬如方太体验中心的互动屏幕,包括企业文化、用户体验、互动留影三部分,这三块互动屏幕打散、重组内容,将信息可视化,带给人直观有趣的观赏体验。其中一个屏幕设计者借助一棵树生根发芽的过程向大众呈现方太的成长轨迹,另一个屏幕设计者借助一个观者视角带领受众走进方太产品、文化、服务的体验旅程,最后一块屏幕是留影区,摄像头可以留下来宾的身影,并实时呈现在照片墙上,实际上寓意着共同筑建方太大家庭。由此可知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单纯传播信息,而是借助新技术具备的优势,将视觉表达与多种感官融合于一体,让人们获得多重感官并存的综合式的互动体验。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媒体创新性应用的思考与展望新媒体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并为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拥有着无限发展的前景,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与挑战。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诸多新媒体软件中包含着已经程式化的操作,比

如户外广告、印刷制品、动画网页或CG上,这种程式化操作十分常见。不可否认,新媒体技术为艺术设计带来了便利,但也促生了设计者的懒惰心理,过分依赖技术,忘却设计初衷,创新意识淡薄,设计能力逐渐褪化。原研哉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电脑是一种素材,而不是道具,我们要用精心构思如何用数字构建起

[3]

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的世界,而非野蛮地使用计算机。”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是要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可持续性地向前发展,因此要突破设计者过分依赖技术造成作品同质化的瓶颈束缚。做到这一点,那么视觉传达设计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用户体验至上作为基本原则,坚守设计的初衷,培养设计创新思维。视觉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向人传达,因此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第一要义就是用户体验至上。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以人为本”的设计正逐渐形成主流趋势,以用户参与与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创新逐渐形成,并逐步迈向更为广阔光明的未来发展领域。

四、结语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革新使得信息传播从传统媒介转向了新兴的数字媒介,这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介技术介入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愈加广泛,这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亦愈加多样、广阔。因此,对于当下艺术设计从业者而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其所提供的崭新广阔的创作空间,在设计创作中秉承传统设计理念,延续传统设计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在无限的创新中以求最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钱岳化.新媒体与新兴媒体[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8):46.

[2]郝华奇等.流动的视听触体验——穿戴式设备体验设计思考[J].中国第十一届用户体验行业年会论文集,2004.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