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

2023-11-29 来源:独旅网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科学结合,是毛泽东思想教育部分的延续和发展。如何看待这一理论体系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庸俗的教育者,只会形而上学的理解这一理论体系。他们或者只会割裂的看待、运用这一体系中的某些观点,或是干脆只能记住其中的支言片语,什么“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什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其实他们对这些话所包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而只能在人前卖弄,哗众取宠。那么,完整的邓小平教育理论到底包括了哪些思想或者说哪些内容呢?我们也来运用上面那两句话,因为这两句话的确概括了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邓小平教育地位论的集中体现。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人才,人才从何而来?人才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实际上,从“人”到“人才”需要一个“加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教育。人们都知道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恰恰忽视了教育把“人”向“人才”“加工”的这一过程或程序。从而导致:或者忽视了教育的根本地位和基础作用,或者只是口头空谈重视教育却在实际上轻视教育。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中国秦代崇尚法家,采取愚民政策,焚书坑儒;中国现代文革十年,教育受冲击最甚:教师成了“臭老九”,学生成了红卫兵,知识多了反动,考试交白卷成了英雄,那时的学校已不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当时的教育已处于可有可无之境愚;今天中国的某些地区,不也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挪用教育专款的事情吗?可以说当时的统治者或当时某一地区的领导目光是极为短浅的。他们不知道在教育上的投入实际上是一个“播种”的时期,日后必然会有“收获”和“丰厚的回报”。我们不敢说秦朝的灭亡与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有直接联系,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迅速发达与其一直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有直接联系。我们不能确切地估计出“十年文革”对教育冲击而带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损失到底有多少,但我们可以确切地告诉大家,中国的“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建国后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直接结果。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善,国外教育发展善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总结,制定了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支,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实际上已经从理论上确立了教育的根本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则使邓小平同志教育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处于根本地位的论断,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同时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成为一项基本的治国方针,也是教育根本地位的确立才有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另三个认识,即教育目的论、教育开放论和教育发展论。

  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干什么用?培养的人才要用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人才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呢?有理论水平而无实践能力的人不成,光有实践能力而无理论水平的人也不成;政治思想正确而无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不成,光有科学文化知识而无正确的政治思想的人也不成。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学校的教育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关系上,邓小平认为:现代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如何发展呢?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生产实践,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配合,都要恰当安排。由此看来,现代化需要的是又红又专,即能动口又能动手的人。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现代化培养这样的人才吗?毫无疑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必须要围绕这一最终教育目的进行。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那么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也要开放呢?教育的根本地位已经明确,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上面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呢?有人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可以说,在知识领域变化更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从以前的几百年、几十年一直到如今的二、三年。再有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也极为不均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科技积累,而各发展中国家只有几十年或几年的积累,自然与人无法相比。做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且由于高度的封建文明曾使中国雄踞世界,使国人心中多少有些自大之感,对外政策也大多以闭关自守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在文革期间,在国内压制讨论、互相封锁,对国外,则全盘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知识、新技术,继续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加大。面对这些,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国内“现在不同意见的争论、讨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讨论中可能会带来一些错误的意见也不可怕,我们要坚持百家用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对外认为“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害人害己。”提出“中国要开放,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其中自然包括教育理论。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如果要想发展一方面在国内要进行各行各学派的交流,各学派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对外则衽开放政策,允许人家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流入国内,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理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落伍。“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发展论的高度概括。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教育做为一种上层建筑又可能脱离客观存在的经济基础。教育一方面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一方面又不可能超出经济基础所允许的范围发展。这就使如何发展教育这一问题有了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一方面要研究支持教育的经济基础在未来允许教育发展的程度,一方面要研究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这些又必须遵循这样一种方法,即从现实中家经济和教育的现状入手,而不是一提“教育面向未来”就把现实这个立足点抛开而去空谈教育的未来。一定要记住“没有现实基础的未来是根本不存在的。”凡是抱有上述观点的人根本就不明白邓小平所谓“教育面向未来”是指教育必须要和以现实为基础的未来中国、世界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相适应,要和现实基础的未来教育规律的发展相适应。

  总之学习、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并将这种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全面的系统的对这一理论予以理解之后,才有可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