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022-11-08 来源:独旅网

  “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多读书、多练字、多写作,语文就没有学不好的。教语文,就这三件事。”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一番话。

  这样的话,不知看过多少,也不知揣摩过多少回,也一直在摸索着,往前走着。本学期也有了一些感受:

  第一,阅读

  首先是课内阅读教学。因为它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主导。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下,我尝试了“单元预习单”的做法。“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预习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第一单元为例,我设计了“走近课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拓展阅读”四个方面。学生通过预习单上的要求,认识了作者,熟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阅读推荐的相关文章或书籍。其间在“朗读课文”这一栏里设计有老师或家长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有利于日常教学。

  因为每一份预习单都是精心设计的(A4纸大概一张,正反两面,这是最多的)步子小,形式多样活泼。所以学生很感兴趣。

  但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量特别大。要在学生预习之前,就把整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分析透,这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一个人来做,太不容易!我在艰难“行走”完第二个单元后,彻底地放弃了!因为工作繁杂,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

  “单元预习单”的尝试“失败”以后,我又开始把思考方向转向每一篇课文。我们的课堂,还是问得太碎。问得碎,就耗费时间,上得就累。怎样才能把课上快点呢?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有一问,能起“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欲罢不能;如果有一问,能串起听说读写,能将重点和难点一起解决……

  我把目光聚集在课后题上,期中考试之后,每一课都从课后题入手,希望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结果,还行。但仍然让我思考,《小学语文教师》中的一栏《一课一问·专辑》挺好,一定会好好看看。

  除了课内阅读,还有课外阅读。一直以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和学生一起阅读。没有共读的书籍。导致的问题:课外阅读兴趣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部分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较弱,等等。

  所以这个暑假,我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两本书。除了让学生读,我也要好好在家读一读。开学后,一定要和学生一起交流。下个学期,至少与学生共读两三本书。

  第二,写作

  大量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可学生的写作能力仍不容乐观。为什么?我觉得还是不会指导。学生的习作,指导很重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有这样一段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在认真思考这段话后,我把想法投入到了实际行动中。把重点放在两方面:第一,把平时习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捡出来,重点指导后,再写片断。例如,怎样来写心理活动。考前写过一篇《那次,我流泪了》,心理描写普遍不够细腻。怎么办?我从自身入手,动手写了一个片断,把自己在受到误解之后,那种委屈、不解与无奈,一一描写了出来。就这一段心理,居然写了一页多。学生听完后,立刻来了感觉。再写,感情丰富了,文字也细腻了。第二,从课文入手。例如《水》一课中的第五自然段,母亲的一勺水,作者写了126个字,怎么能写这么多,这么细。我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为什么写得好。又问:你口渴过吗?那你能仿写一小段吗?仿写,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写的,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不太会写的,就是照抄,也能收获好词佳句。结果,写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文字。

  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下个学期,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第三,写字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中明确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事实呢,自从四年级以后,生字就被抛在了我的脑后,更抛在了学生的脑后。课堂上没有写过生字,更没有指导过字形,写生字都放在了家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写字越来越难看,越来越没形儿。更重要的是错别字特别多,改都改不过来。

  复习阶段,我很重视这点,每天至少保证10分钟的写字时间。结果发现在学校写,效率真的很高。认真、仔细、错误率低,态度也很端正。整个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但因为时间关系,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要想有大的转变,还需要以后也把“每天保证10分钟写字时间”落到实处。

  教学中值得我思考的东西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