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近年来全省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动员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会上,部分市县政府和学校将进行大会交流,大家还要参观南京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场;会议结束时,省教育厅、体育局负责同志将分别对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提出要求。这里,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方针,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把学校体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学校体育工作地位逐步提升。各地按照“健康第一”的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二是体育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各地普遍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20xx年以来省财政安排1.45亿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168万件。到去年底,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按标准配齐了体育设施器材,基本满足日常体育教学活动需求;86%的高中阶段学校体育器材基本配备到位。全省高校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076万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5787平方米。三是体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全省所有中小学校都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调整增加了体育课时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已列入省级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评估指标体系。全省普遍建立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顺利实施,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我省代表队连续五届获得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步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得到加强,课题立项数、论文发表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四是学校体育运动水平逐步提高。配合体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校运会、体育节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学生体育竞技水平跻身全国一流行列,成功承办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近两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共获得28枚金牌、11枚银牌、15枚铜牌;我省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荣获第二名,为国家的贡献份额位居全国前列。五是教体结合工作深入推进。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体结合,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省现有体育后备人才学校6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95所,学校体育代表队6828支、学生运动员17万人,17所高校在15个项目上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部分高校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省队校办”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观念需要不断强化。由于传统人才观、教育观的影响和日益加剧的就业、升学竞争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较严重,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重智育、轻体育,重饮食、轻锻炼,重知识、轻体能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一些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关心程度远高于对孩子体质健康的关心,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青少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不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二是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确立。一些地方、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列入课表,应付、挤占、停上体育课的现象仍较普遍。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内容、方法和手段脱离学生实际。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三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省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虽持续增长,但肺活量、柔韧性、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在去年高校招生中,我省有10.17%的考生体检不合格,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身体和健康原因专业受限。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青少年的思想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抑郁和焦虑已成为困扰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xx年4月23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xx大再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自觉增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感、紧迫感。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教育、体育自身发展,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响和决定着国家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始终保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让青少年一代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更好地发挥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将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健康观,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总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都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对事业高度负责、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措施,不断开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扎实抓好新时期学校体育重点工作
根据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网络,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到20xx年,实现“三升一降”的目标,即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肥胖和近视发生率组显下降,使全省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把加强体育与升学对立起来的观念是错误的、不科学的,那种靠拼时间来提高升学率的做法,不仅危害青少年的健康,而且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把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进一步完善体育内容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二)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能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能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两项硬指标。要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要合理确定体育课时,做到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高等学校本科不少于144课时,专科不少于108课时,并积极为高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挪用体育课程时间。同时,要深入实施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育、娱乐、课外活动和休息。中小学要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控制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内容和作业量,严格遵守小学生6小时、初中生7小时、高中生8小时的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补习班和辅导班,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要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阅读写作姿势,防止近距离过度用眼,努力降低学生的近视率。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纳入对教师教学实绩考核内容。
(四)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供需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制约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措施,加强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建设,为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搭建平台。要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重点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条件,满足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各地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资源对促进青少年健康的积极作用。城市及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设施和条件。各地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
(五)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安排好体育日常经费,完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高校辅导员、体育教师及学生会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年召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春秋季运动会,举办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多层次体育竞赛,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让体育运动蔚然成风。省有关部门要继续组织好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和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定期举办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并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丰富竞赛内容,增强活动实效,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展示青春风采的大舞台。各地要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运动会,促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把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丰富校外体育活动,充实青少年课外体育生活,推动本地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
(六)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方面军,是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依靠力量。当前,体育课时和活动增加,体育教学质量急需提升,使不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不强的矛盾更加凸显。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基础教育要按照体育课时占中小学教学总时数的比例、高校要根据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核定体育教师编制,通过外聘、转岗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基本满足需要的体育教师队伍。要完善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在岗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权益,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此外,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合理计算工作量,并按有关规定发放补贴,使体育教师的待遇得到落实,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长效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使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和定期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并将体育成绩、体质状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测试报告书纳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或升学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调整完善考试内容、标准和方法,坚持把体育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全面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根据不同体育成绩给予学生不同等次的评价,并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建立高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高校要在每学年开学初对新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报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适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坚持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教育督导范围,定期开展以保证体育课时、落实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的专项督导,并及时公告督导结果。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将学校体育列入学校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校长、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考核。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不能保证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三)健全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在日常管理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安全,搞好安全教育,完善防范措施,避免在体育课、课外活动、训练与竞赛中发生安全伤害事故。认真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校内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条例》,建立学生校内意外伤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医务监督工作,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肥胖、病残和体质较差的学生,学校要开具运动处方,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安排其进行锻炼。加强对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检查,对体育设施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对破损体育器材要及时维修、更换,确保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安全、可靠。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要制定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要求,落实卫生防疫措施,防止各种传染病、食物中毒及其他安全事故发生。
(四)健全教体结合工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近年来,教育和体育部门密切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教体结合工作制度,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师资培训、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教体结合优势,科学规划项目布局,合理统筹各类资源,创新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着力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培养体系,让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课余训练制度,在确保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及时发现并有重点地培养体育苗子,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积极试办二线运动队和创办体育特色学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选择适当的项目试办一线运动队,努力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加强体育学科建设工作,以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推动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接受比较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提高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水平。
四、大力营造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营造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实措施,努力提高组织程度。要加大对学校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省政府已决定由教育部门牵头,文明办、财政厅、卫生厅、体育局、团省委、妇联共同参加,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努力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加强工作督导,实施体质健康监测,定期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部门要把青少年体育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和重点,统筹建设并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卫生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提供预防保健和食品卫生、饮用水监督、检测等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学校改善营养和卫生状况。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措施,把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和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落实到位。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第三,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中央和省的文件要求,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方案,并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对不符合规定的课程安排、考核办法等,要坚决予以纠正。要在广大家长中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第四,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强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沟通合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共同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的良好局面。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舆论宣传,大力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强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以迎接20xx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社会掀起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
同志们,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