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北中医人用厚德与博采积淀了广博底蕴,用知识与智慧铸就了昨日辉煌。六十载岁月峥嵘,弥足珍贵的办学经验给我们深刻启迪——
它告诉我们,只有增强民族自信,才能坚守中医之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增强民族自信。 只有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才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如何维护中医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如何维护中医临床实践的主体性,这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新阶段开启之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关键所在。
它告诉我们,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寻得育才之道。1962年,在我校第一届本科生行将毕业之时,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5位名老中医忠直建言,直指中医药教育教学之时弊,匡正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这一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至今影响深远。在后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凝练总结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 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临床教学理念,提出并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和践行“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人才成长模式,探索如何将师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模式,等等。这些实践和探索归结到一起,就是要构建一 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既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又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它告诉我们,只有勇于开拓创新,才能探求变革之道。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又迈出一大步,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大力探索了长学制学历教育, 先后创办“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计划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当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在继承基础上改革、发展与创新。我们既要坚持从中医药的学术本源做起,又要注重站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使办学理念和学校改革发展与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又要及时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融入大环境、顺应大趋势、适应大变化,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