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雨”的色彩──《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校 应佳萍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只须给孩子提供一个思维的平台,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就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在执教《春雨的色彩》时,曾在课将结束时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落到萝卜菜上,萝卜花也白了。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春雨落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
我不禁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喝彩。于是,趁着孩子们兴致高涨,我又提出:“夏雨”、“秋雨”、“冬雨”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说:夏雨是红色的,夏雨落到美人蕉上、美人蕉红了;夏雨落在荷苞上,荷花红了。有的孩子说:秋雨是金黄色的,秋天,雨洒在稻田里,稻谷变金黄色的;洒在山角下,野菊花变金黄色的了。也有孩子说:秋雨是红色的,青苹果、李子喝了秋雨后都变成了红色。还有孩子说:冬雨是白色的,冬雨一下,便把白白的雪花引下来了……
一个个精彩的答案让我不得不对这群一直被认为视野狭窄的农村孩子刮目相看。孩子缺少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生活经历。我们需要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他们熟悉的想象范围,创造一个思维的契入点。
有时,空白也是一种美──《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李 曦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能以此为鉴,称之为── “空白”艺术。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记得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60双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老师,我知道!
──老师,我来告诉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花就变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变白了。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
多么富有独到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1、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2、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并不容易记住,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实际记忆效果好。
3、从创造和想像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大量教学事例也证实,空白效应会增进教学实效。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一是说,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种“空白”艺术也可以运用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指责。批评之后最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逆反心理就会锐减。
“错误”也美丽──《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山东省威海市长征小学 王敏洋
这节课,我同学生一起走进了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这篇优美的课文。在熟练地朗读之后,我正要引导学生回答课文中这样一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时,刘江涛冷不丁地站起来提出:“老师,我发现课文写错了。”
正准备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刷的一下把目光转向了这位同学。我停止了提问,好奇地问道:“你说说,哪儿错了?”
他撅着小嘴,皱着眉头说:“老师,春雨是无色的,可是课文中说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
本来有点奇怪的我,突然笑了,眼睛一亮,呀!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发现,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学习资源呀。孩子们幼稚的“错误”,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于是就这一问题我让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生说“春雨是无色的,可是它落到草地上,小草喝了雨水,就长得更绿了;花儿喝了春雨,红花开得更红了,黄花开得更黄了……。”
“春雨还可以说是紫色的,白色的,因为春雨让大地五颜六色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着,这时的同学已经对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在讨论中已经明白,春雨虽然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听着孩子们的争论,我真的感谢这位敢与说“错”的同学。教材究竟错了没有,这显然并不重要,打乱我的教学思路这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发现“错误”中探究,是一种学习经验。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着“错误”,有时是教师的,有时是学生的,有时是教材的,“错误”也是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学会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错误”也是美丽的。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课程才是最美的,教学才是最活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蒋晓黎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
在课前我便有意创设情境,请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在导入时,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成语,如: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绿草如茵、 春暖花开、 翠色欲滴、 莺歌燕舞 、春光明媚 等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课前的准备为课中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我就是那只回来的燕子,我就是那只可爱的麻雀,我就是那只歌声优美的黄莺。因为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的其中一员!
在教学中,每个孩子喜欢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理解也不同,给自己的定位也有差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对话。因此,我将朗读做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并附以表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而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自认为这样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也的确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细柔……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没说在你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春雨的颜色是彩色的。”
“为什么?”
“因为我看到春雨落在大地上,草儿绿了,桃花儿红了,油菜花黄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感悟有深有浅,有多有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我们都要加以保护。
因此,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你真棒!你真会观察,也会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就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讨论。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有了不同的感悟,带动了孩子的灵感,有了教师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欲望。学生就接二连三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春天是……”
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上努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