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汇编

2024-06-26 来源:独旅网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汇编

目录第一部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1、畜牧学

12、作物学1

23、植物保护2

24、生物学34

5、生态学39

6、园艺学46

7、农业资源与环境5

18、农林经济管理6

39、兽医学70

10、草学76第二部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畜牧学8

32、作物学9

13、生物学98

4、生态学10

25、园艺学107

6、植物保护11

27、农业资源与环境119

8、水产124

9、兽医学128

10、农业工程134

11、公共管理142

12、农林经济管理146

13、草学153

14、食品科学与工程158

15、环境科学与工程164

16、教育学170

17、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177

18、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3

19、工商管理(企业管理)188

2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94

21、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

22、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205第三部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210

2、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215

3、工程硕士农业工程领域22

24、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229

5、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236

6、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24

27、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250

8、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56

9、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261

10、农业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266

11、农业硕士作物领域270

12、农业硕士种业领域276

13、农业硕士草业领域281

14、农业硕士园艺领域287

15、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292

16、农业硕士植物保护领域298

17、农业硕士养殖领域303

18、农业硕士渔业领域307

19、兽医硕士313

20、风景园林硕士318

21、工商管理硕士(MBA)324

22、金融硕士329

23、公共管理硕士(MPA)334343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述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重、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学科,涵盖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等生命规律,以及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学科始于1959年开办畜牧本科专业,2006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列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的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本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2015年我校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本学科有教授20人、博士24人、博导1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现有“畜禽安全生产2011湖南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平台。近五年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1项,公开发表研究和教学论文900余篇,主编饲料分析与检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本。与美国、日本等10余国的同行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学科具有较多的历史积淀,紧密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宗旨、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畜牧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目标,拓展研究领域,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猪的遗传育种采用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生化遗传、细胞遗传方法深入研究了猪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实行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瘦肉型猪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及配套系。开展地方猪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及安全保存方法研究,开展活体保种与分子保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2、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分析、蛋白组学分析、细胞水平基因功能验证、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观遗传分析、个体水平基因功能验证等研究手段,揭示影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基因的调控网络,以指导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开展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畜禽遗传素质。

3、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主要研究畜禽性能测定方法,畜禽选育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变化,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杂交繁育、杂交参数估测、配合力测定、杂种优势利用与配套系选育,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

4、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包括动物遗传资源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地方畜禽品种优良基因挖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对地方品种(资源)种质特性观测、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现状动态观测、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地方品种优良基因鉴定等研究,形成特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案,为动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5、动物繁殖调控研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过程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发情、分娩的调控,开展营养因素对家畜繁殖功能的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性细胞及胚胎的冷冻保存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与移植,性别控制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6、猪营养与饲料本方向主要根据猪的生理生化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并结合生猪产业和猪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重点开展猪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猪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价研究工作。结合猪营养代谢、数理统计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动态估测猪营养需要和饲料有效养分含量,实现猪的日粮精准配制,减少碳氮和矿物元素的排放;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营养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健康与猪肉品质间的内在关系,并开发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实现猪的健康养殖,保障猪肉安全生产。

7、家禽营养与饲料本方向主要开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工作。围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产业化生产的需求,阐明肉品质和蛋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改善肉和蛋品质的饲料营养技术;应用现代免疫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与手段,研究日粮营养物质与家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的关系,探索提高家禽免疫力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并研究开发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等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

8、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本研究方向涉及奶牛、肉牛、肉羊等反刍动物。主要开展奶牛、肉牛、肉羊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工作。着重开展模拟瘤胃发酵装置研究、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精料添补料配制和改进技术,畜产品、奶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9、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生理生化学、营养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南方特色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产业开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应用、研制开发新的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饲料安全利用新的方法、技术和设施(备)。

10、动物代谢调控与健康养殖本方向主要研究关键营养素对动物生理、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影响及其调节,筛选和探索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对动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对动物抗应激及畜产品抗氧化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营养与免疫的互作以及营养与环境的互作等;并利用研究成果和相关关键技术开展新产品组装、配套与示范,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畜禽健康养殖探索新的途径和提供新的支撑。

11、家禽遗传改良与生产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国内丰富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为基础,利用引进高产蛋禽、快速生长的肉用家禽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家禽配套系;研究与优质家禽配套相应的笼养、圈养及放养生产工艺及其饲养管理技术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研究家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开发环境友好型家禽生产工艺(如蛋鸭笼养、肉鸭离水养殖)、技术并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家禽福利养殖工艺(如优质鸡生态放养工艺等)与技术。

12、家畜繁育技术与畜牧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繁殖生理及其与体内外环境的协同关系,揭示家畜高繁殖力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途径,探索提高家畜种用价值和利用效率的新途径,研究家畜快速繁育和健康扩群的新技术。与家畜繁育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与养殖环境优化、家畜生产智能化饲喂管理系统、动物福利技术、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第二部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培养能熟练掌握畜牧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专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能独立从事与畜牧科学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学科视野,以及利用畜牧学领域的原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胜任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畜牧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产品研发,能胜任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具体如下:

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主要从事畜禽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和重要性状选育的育种方法研究,应熟练掌握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特别应注重研究目标与育种需求的结合;或者动物生殖内分泌学与繁殖调控、动物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工程、动物繁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家畜繁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理生化、生物统计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结合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数量遗传学、免疫、进化、信息学、统计分析等专门化知识的能力,对畜禽重要性状能够深入解析,对畜禽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

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掌握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猪营养学、家禽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的系统知识,以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还应掌握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手段,对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应有全面的了解,建立从事动物营养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系统知识结构。

3、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具有独立胜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与管理等工作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畜牧学博士研究生以研究畜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等理论研究以及畜禽育种、繁殖、饲养和饲料技术研发为主。博士研究生必须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牢固的专业理念,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畜牧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畜牧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畜牧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对畜禽群体和生产体系进行科学试验、观测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畜牧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良好的学术评判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2、学术道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究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畜牧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以畜牧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促进我国畜牧业的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关注畜牧产业动态与需求,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畜牧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评判和鉴别能力因畜牧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品种等特殊性,畜牧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品种、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评判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能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畜牧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形成产品或技术的能力等。博士研究生要能在复杂生产活动相关的现象中,凝练出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要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掌握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论文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创新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发现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创新成果可以是畜牧科学新理论、新品种、新材料;畜产品生产与加工新技术与新模式、畜牧学研究新方法等。

5、学术交流能力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学术观点,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研讨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不同场合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要具备较强的学术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善于通过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6、教学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应通过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实验、批改本科生作业或者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具备单独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的能力。

7、其他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培养自己尊重他人,与他人(包括老师、同学、领导、服务保障人员)平等相处,相互信任、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针对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来确定。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拟定论文题目,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为了确保论文综述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文献阅读的数量要有一定要求,其中学术期刊论文应该在2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5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55%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8000字左右,可以有适量的图表。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畜牧学领域的理论意义或在提升畜牧生产技术方面实践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自选科研项目还需提供项目查新报告。完成论文选题和文献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设计书,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博士生完成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以后,应参加学科组织的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2、规范性要求博士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博士生从开题到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2年。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对于应用他人研究结果或者协作参与的工作,应该在致谢中加以说明。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参考文献、致谢、成果和作者简介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专业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异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型号、生产厂家和厂址等信息。(3)行文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而且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盲审前组织予答辩,予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才能进入盲审程序。盲审专家要求由5名以上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校外专家组成。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由所在学科邀请5-7位教授以上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论业答辩。毕业答辩可以全是校内专家,学位论文答辩必须邀请两位以上校外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科研成果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中的1条:(1)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1篇影响因子1.0及以上的SCI源刊研究论文(不含网络SCI论文);(2)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2篇SCI源刊研究论文(不含网络SCI论文);(3)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含SCI源刊)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或被接受)3篇及以上研究论文。

4、成果创新性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作充分的仿真研究和可能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生产现场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工程上有所创新。鼓励博士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发现新的畜禽生物学特征、过程、机理、机制等基本规律,提高了对畜牧系统的认识和调控能力,探索新的繁育和饲养技术和方法等。这些新认识应该对畜牧学基础理论有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意义,甚至能够建立新的畜牧学理论或者理论分支。(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品种)、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必须在本学科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或接受待发表,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或者登记号,或被生产实践证明具有重要推广前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五、毕业论文基本要求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相同的基本要求,但对论文发表不作要求。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及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述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同时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采取农艺措施将良种的遗传功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从人类驯化并开始栽种植物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改进及选种留种的实践;从有文字记载起就有了关于作物生产技术及品种性状改良的记载。齐民要术及历代古农书都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进行过详细描述。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积淀,作物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于19世纪后期逐步形成。早期的作物学称为农艺学,以作物生产技术和作物育种为主体,同时包括土壤、肥料、病理、昆虫、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后来这些方向均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在轮作理论与技术的影响下,作物生产技术研究逐步由定性观察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形成了我国作物学的耕作栽培方向;通过国际遗传学理论与国内品种改良实践的结合,建立了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在现代种业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种子科学与技术新方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作物学学科的发展面临着世纪新挑战,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因此,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作物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种子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技术等,已成为作物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始建于1926年,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授予权,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任学科领衔人为官春云院士。作物学是“十二五”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六位,涵盖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烟草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等7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为“十一五”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平台10个。学科还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学科目前有专职教师64人,其中正高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芙蓉学者3人,百人计划2人,省121人才人选3人,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坚持“学研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我国南方区域作物多熟制生产特色开展研究,形成了稻、油、棉、麻、烟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作物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作物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双季稻光温生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与杂交组合选育、水稻“三定”栽培、优质油菜理论研究与育种、南方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化学杂交剂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选育、棉花水浮育苗体系创建、苎麻品种资源挖掘与利用、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体系与浓香型烟叶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首创麻类学科,提出了相对遗传力理论和油菜冬发理论,选育出了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形成了作物物化栽培技术体系。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湖南省光召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选育农作物品种90余个,获得国家专利40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培养本科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余人,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篇。

二、学科方向作物学是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烟草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等7个学科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

2、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

3、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化学调控、种子生产、加工及储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4、作物信息科学是作物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以作物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信息技术在多熟制作物生产、管理、加工、贮藏与销售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如何提高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5、烟草学是烟草及烟草制品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学科,该学科主要依据作物学基本原理,研究烟草的生长与繁殖的规律和机理、生理生态与栽培的相互关系、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问题。

6、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该学科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领域,研究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性质、目标、功能、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采纳、应用的一般规律。

7、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该学科针对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开展机械化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在作物生产装备技术与理论、作物生产控制与自动化技术、作物生产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第二部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获得作物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作物遗传规律与基因挖掘、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作物种子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作物种子种苗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并根据所属研究方向性质及其培养要求,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知识结构又有所区别。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作物区域布局、生产管理、资源配置、设施栽培、作物信息、仪器分析、田间试验等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

2、作物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作物遗传改良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主,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遗传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基因重组、人工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田间试验与测试等专门知识和技术。

3、种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以研究种子生产与繁育及其产业化理论与技术为主,应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功底与技术研发能力。

4、作物信息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现代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研究信息技术在多熟制作物生产、管理、加工、贮藏与销售等领域的应用与开发,研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如何提高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5、烟草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熟练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及生态学等基本原理,深入了解烟草的生长与繁殖的规律和机理、生理生态与栽培的相互关系、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问题,学位获得者具备较强的开展烟草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烟草生理生态与栽培调制、烟田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烟草生态安全理论与技术和烟草品质等研究的理论与技术研发能力。

6、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全面掌握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性质、目标、功能、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专业理论知识与研究动态,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采纳、应用的一般规律,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大众传播学、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在“三农”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理论及农村科技服务的社会化,研究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体系、问题及其成因、绩效评价、对策建议等。

7、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博士学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工程科学、生物科学和管理科学综合知识。全面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原理与生长规律,熟悉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动态,熟练掌握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具有扎实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高等农业机械学、高等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管理、现代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机械学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农业机械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装备开发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