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在皮肤病中所占比例极高。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湿疹中医病名叫什么?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湿疹中医病名叫什么
中医把湿疹叫做“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主要为血虚风燥体内湿气过剩所致,以去体内湿气,清血热除风燥为去除湿疹的原则,需要多吃清热祛湿的食物,如:苦瓜,绿豆,小豆,薏仁米,苦参等,饮食方面不要吃一过敏食物如海鲜,牛羊肉,鱼类,不要刺基性食物如辛辣,生冷食物。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晒,所处环境不要过热过冷,洗澡洗脸不要用太烫的水,最好用接近人体体温的水温。不要抓挠,多喝水,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心情舒畅。
湿疹辨证
1、急性湿疹
(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抗皮、肥厚、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的丘疹、红斑、丘疱疹,边界不清。
(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3)反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时重时轻,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疹: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也可见轻度浸润,自觉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或色素沉着,有阵发性瘙痒。
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湿疹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湿热型
主证: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脱皮。漓至受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龙胆草9g,黄芪9g,黑山栀9g,茯苓皮9g,泽泻9g,木通9g,车前子9g(另包),六一散9g(另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g,银花9g,连翘9g,以下肢严重的可用草渗湿汤。
2、脾湿型
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g,陈皮9g,川朴9g,猪苓9g,茯苓9g,泽泻9g,六一散9g(另包),白鲜皮9g,地肤子9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g,佩兰9g。
3、血热型
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方用生地30g,丹皮9g,赤芍9g,稀莶草9g,海桐皮9g,苦参9g,白鲜皮9g,地肤子9g,六一散9g(另包)。
4、阴伤型
主证:由于渗水日久,伤耗阴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水或皮肤干燥皲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药: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9g,蛇床子9g,皲裂严重加玉竹9g。
5、外治法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方法以外治法应用最为广泛,概因其见效快且无伤脏腑之优点。“湿康宁”则是中医皮肤外治营养疗法之专用方。本方乃中医世家祖传,取历来湿疹外用方之精华,以外治之宗吴尚先的内病外治法为理论指导来组方合药,达到了不仅能清外毒、拔内毒、祛火毒湿毒,还能内养以扶正气,使气血舒畅,外用以做收敛,使新肌无痕之功效,实为中医治疗湿疹用药之典范。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溻溃法,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30g,生地榆30g,马齿苋(干30g鲜60g)煎水待凉,用纱布6层-7层,用药水浸湿稍拧,以提起不滴水为度。然后平铺于皮损处,每5min重复一次,每次共20min-30min,每日3次-5次。可达到收敛拨干,清热,解毒的作用,疗效甚好。
6、内外兼治法
湿疹大部分有内因引起,而形之于外。中医固然有“内病外治”法,但临床验证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外治法效果显著,针对慢性湿疹外治法收效甚微。而且湿疹引起的内因各种各样,表现的外症又各不相同,如能区别治疗,加强针对性,治疗湿疹无疑事半功倍。临床验证,采用中药外治加内治法来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成功率其高。如:王老湿康宁、皮肤老偏方湿疹专用等配合中药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