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远程研修个人总结集锦 篇11

2024-07-17 来源:独旅网

  伴着和煦的春风,山东省教研员远程研修开班了。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专家的直接指导,真是太幸运了。从10日到15日,在6天的时间,各位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使我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员肩上的责任之重;感觉到了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任务之迫切;坚定了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引领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信心和决心。

  三点感受:

  一、要充分认识任务的艰巨性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和一线教师直接接触的教研员,必须努力完善心理素质,全面分析全联校任课教师的基本状况(年龄结构、心理状态、主流思想动态、个别消极现象对全局的影响),群策群力,汇聚集体智慧,以最高的热情、全方位的努力,引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不断创新,彻底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

  二、要使自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指导者

  崔教授指出: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核心是课程领导力的发展。课程领导力由三部分能力构成:课程发展能力、专业引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其实就是提高这三种能力。赞同崔教授的观点,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对自己专业现状进行分析和定位,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专业发展目标的规划,内容包括师德、教育教学及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等几方面,以及实现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必要的条件。

  教研员不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研究课程特点,加强教材与教法学法研究,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教师的想法,了解教师的困难,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程理论的实施者,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行者、合作者。此外,要树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念,利用距离教学实践近的优势,走上讲台,执教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平等地与教师交流与合作,观察和研究自己“领悟”的课程和自己“运作”的课程之间的差距,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反思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活动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化或变革,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课堂教学洞察力、有效思维能力、反思和发掘问题能力,实现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教研员来说,到基层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是必不可少的。我个人认为,在与老师交流教学时,单纯的提出不足和建议,不仅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可,更难与老师们“打成一片”。我们应该和老师交流沟通怎么教更合适,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论坛式交流,尽量多地倾听老师们的观点,集思广益,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教会老师思考,要比单纯的教学指导更有意义。这也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差别。

  三、要使自己成为树立新的课程观的引领者、推进者

  树立新的课程观,使老师们完成由基于教材的教学、基于考试的教学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转变,需要经过艰难细致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单单靠我们教研员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目标的。我们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找有力抓手,引导全体一线教师行动起来,共同探究。

  在我们这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50岁以上的转正民师,他们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迎接新课改的热情,但是由于30几年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转变起来难度很大。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领教师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不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必须反复强化,必须让我们的老师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2、引领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得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没有问题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不会去思索,就不会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出现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自己寻找答案,寻找规律。在教学中,可尝试先让学生对同一思路去解决,再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3、引领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平时布置作业,评价作业,总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专家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依据。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聪明的,有迟钝的;有善于思考的,有善于记忆的;有开朗活泼的,有性格内向的;有意志坚强的,有性格懦弱的……。在爱好上,有爱好跳舞的,有喜欢唱歌的;有爱好美术的,有喜欢文学的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4、鼓励、引导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新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用审慎的目光去吸收,要看是否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照单全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要鼓励每位老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强化发展自己的长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5、努力培养青年教师,促进他们加快专业成长。由于我们大张教师结构严重失衡除了绝大部分老教师外就是最近几年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了,在100多名教师中35岁到45岁之间的老师不足10人。这就决定了年轻教师将“过早”地承担大张教育主力军的重担。所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两个问题:

  一、课程纲要的编写、审议、批准、执行的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符合学情的学期课程纲要,对于本学科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来说,将起到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是:

  ①课程纲要的编写应该怎么组织比较合适(任课教师各自独立完成,校内同年级学科教师合作,还是联校同年级科目教师合作)?

  ②课程纲要的审议由那一级组织完成(年级组,学校,联校,还是县区教研室)?审议的工作程序及运作模式?

  二、课堂观察记录工具和我们传统的听评课如何整合?对于课堂观察和我们传统的听评课,崔教授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医学中的西医和中医是两种不同取向的理论一样,课堂观察和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是两种不同取向的课堂研究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其局限性,那么我们如何对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这6天的培训,不仅使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锤炼了我们的专业素养,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帮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为我们日后的专业成长,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思考、探索。研修即将结束,研讨仍将继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