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教你治腹泻

2023-07-17 来源:独旅网

拉肚子是常见的病症,许多人拉肚子了就会吃药,大部分会选择西药。那么中药治腹泻的效果又怎么样呢,大家也可以常试用中医治疗哦。今天小编就腹泻怎么办,腹泻吃什么药及腹泻吃什么食物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

1、腹泻怎么办 2、腹泻的原因

3、慢性腹泻 4、感染性腹泻

5、婴儿腹泻怎么办 6、腹泻吃什么食物

7、腹泻吃什么药 8、腹泻的治疗

腹泻怎么办

腹泻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不能忽视它对身体造成伤害。严重腹泻可引起重度脱水,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消化不良、食物中毒、情绪紧张、豆类食品、胰脏疾病、癌症、通便剂、制酸剂、咖啡因、寄生虫、结肠炎、病毒、病菌或其他微生物、喝了不干净的水、吃了变质的食物、食物或化学物质过敏等,均可能引起腹泻。

多喝水

腹泻病人由于大量的排便,导致身体严重缺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

胡萝卜汁、苹果汁、西瓜汁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而且可以补充必需的维生素,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品。

勿匆忙服药

除非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或者严重腹泻产生并发症,普通的腹泻并不需要服药治疗,它的症状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

所以,至少两天以内,勿用药物止住腹泻,因为腹泻是体内排除毒素的方式。当病人发生急性腹泻时,不鼓励使用止泻剂,除非其他急需控制的情况。否则,让它排出可能比较有利,也能加速复原。

检查所用的药物

腹泻有时可能与你服用的药物有关,比如服用纡解胃灼热的制酸剂。

产酸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为了避免与胃灼热相关的腹泻,建议使用含氢氧化铝抗酸剂。如果你怀疑这些药物或其他药物使你腹泻,请询问你的医生。

顺其自然

许多人喜欢用果胶、嗜酸菌、角豆粉、大麦、香蕉、瑞土于酪及各式各样的奇特食物来治疗拉肚。这些东西能约束肠子,延缓其蠕动。

但实际上,这只是延长问题来源待在体内的时间,你真正需要的是将引发拉肚的物质排出体外,最佳的方法仍是顺其自然地排掉。

远离厨房

拉肚期间不宜为家人作饭烧菜,应直到症状消除为止。

每天喝3碗米汤米汤有益于治疗腹泻。用3杯水加半杯糙米煮45分钟,过滤后,每天喝3碗。

同时,吃米饭也可帮助粪便成形,并提供维生素b。

饮食清淡

腹泻期间应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鸡汤或其他透明的液体。因为在腹泻期间,你的肠子需要充分地休息。

当你确定鸡汤没问题后,可趁症状改善时,在饮食中逐渐加入米饭、酸乳(含有益菌)、生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下列食物

拉肚子时,最需要避开的食物包括豆类、甘蓝菜等。其他含有大量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会加重腹泻。

这些食物包括脂肪、小麦及含麸质食物如面包、面条及其他面粉制品、苹果、梨子、李子、玉米、燕麦、马铃薯等。避免喝碳酸饮料,这类饮料所含的气体可能使你的泻肚火上加油。

治疗小偏方

一、用大蒜治肠炎腹泻一法

蒜剥皮洗净,用刀削去蒜瓣的头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时,大便后先温水坐浴,再将削好的蒜送入直肠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放入蒜后泻肚即止,五六个小时后排便即成条形。

每次放一两瓣,连放两三天,大便可正常。采用此法应注意手的消毒。

二、肚脐敷药治腹泻

将白胡椒粉或云南白药敷于肚脐上,上面用消毒棉纱盖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伤湿止痛膏封住,几小时后从脐内有水分排出,腹痛、腹泻竞痊愈。

三、鲜姜贴肚脐可治婴幼儿拉稀

婴幼儿拉稀久治人愈,孩子黄瘦大人急。可把鲜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块药布上,贴在肚脐处,用橡皮膏粘牢即可,此法立竿见影,屡试不爽。

以上所述偏方是几种用法比较简单,适合患者家常食用的偏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效地治疗腹泻的偏方,患者可以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偏方,以便更方便的帮助患者解决腹泻的问题。

腹泻的原因

腹泻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为特点,常伴随腹胀腹痛、恶心厌食、肠鸣矢气、疲乏无力等症状。从中医的证候分析,脾胃气虚、脾肾阳虚、湿热蕴脾、食滞肠胃、寒湿困脾等均可引起腹泻。

脾肾阳虚证引起的腹泻多在天亮之前发生,故也称“五更泻”。

现代医学通常把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大肠肿瘤、肝癌、内分泌肿瘤患者常可长期间断性发生腹泻,故慢性腹泻应认真查找原因,血样便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常是大肠癌的表现。

腹泻除注重病因治疗外,首先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饮食口味不可太重,应及时补充盐分,多喝水,适当增加碱性食物,防止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不少成年人常有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有的是早晨一起床就先去厕所,吃完早饭又去厕所,便前腹痛急迫,便意难忍,便后腹痛消失,便意不尽感。

一般早上和上午大便次数较多,常因吃凉食水果、腹部受凉、精神紧张、吃韭菜喝牛奶后,腹泻加重。许多患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去医院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也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医学将这种慢性腹泻称之为肠易激综合症,属胃肠功能性紊乱的疾病范畴。慢性腹泻患者很痛苦,怕出门,怕出去旅游,一出门首先做的事就是上厕所,因为一有便意,非上厕所不可。

中医认为是健康原动力不足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脾气不足,脾主运化。

慢性腹泻

症状:发烧、体重持续下降。

原因:压力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若腹泻持续,可能导致脱水。所以要多喝水,补充水分。注意不喝冷水,并适当吃些止泻药。少吃或不吃煎炸、油腻食物。

有些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后或者每次月经期间出现大便泄泻,泻时小腹疼痛,每日次数多少不等,可为溏便 ,也可为水样便,甚或进食之物完全排出。伴有神疲力乏,脘腹胀满 ,饮食不香。

日行数次,经净泻止,这在临床上称为经行腹泻。

对于此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与女性月经期间体内激素比例失调有关。而中医则认为经行泄泻多与素体脾虚肾弱有关。

脾气虚弱,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所以出现泄泻。肾虚,命门清冷,不能温煦脾阳,也将导致泄泻。

中医对此病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根据症状,将其分为脾虚和肾虚两类

( 1)脾虚型

表现为行经期或行经之前,大便稀薄,或面目及四肢浮肿,腹部胀满,舌质淡红,舌苔白腻,饮食不思,神疲肢乏,经行量多,经色淡浅,经质稀薄,脉象濡缓。

方用参苓白术健脾汤。

此方具有健脾益气 ,化湿调经之功效。

若两胁胀满,兼腹痛即泻的经行腹泻。

可采用白芍痛泻散:白术,芍药,陈皮,防风。

( 2)肾虚型

表现为头昏耳鸣,肢冷畏寒,经行大便泄泻,或清晨起床泄泻不止,腰骶酸软,月经色淡,经质清稀,舌苔白润,脉象沉迟。

方用党茯白术健固汤

党参,吴茱萸,补骨脂,茯苓,白术,肉豆蔻,薏苡仁, 巴戟天,五味子。

此方具有健脾固肠,温肾扶阳之功效。

餐桌上越来越丰盛,“吃”出来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关注度不断提高,慢性腹泻却未得到重视。长期腹泻带来的营养物质缺乏不但严重影响身体机能,还给“泻一族”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饮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和,百病始生。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固然可能会腹泻,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

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致腹泻。

此类腹泻的特点是腹部咕噜作响,同时大便烯烂,原因是肠道因发炎而加速蠕动,同时将肠内尚未完全消化和吸收的食物,以及大量水分排出体外,因此排出不成形的粪水。

引致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人因缺乏乳糖酵素,无法消化牛奶或乳类制品的乳糖。一但进食此类食物,便会腹泻。

中医学上所谓的脾虚泄泻。若脾的运化呆滞,水液便积留在身上,即所谓的湿。

肠内水份过多,会加速肠的蠕动,引致腹泻及大便烯烂。要保持脾脏健康,要注意日常饮食,最好避免进食过多肥腻及寒凉食物。

平日可多用淮山药、莲子、芡实煮汤,有健脾效益。

若腹泻情况持续一段时间,而粪便有血迹或颜色有变,或体重不断下降,便需要作出详细检查,以防有更严重的病变。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稀烂、溏薄、甚至为稀水样粪便,病程持续超过二个月者。

腹泻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症状,许多消化道的器质病变或功能病症均有腹泻的临床表现,如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消化道肿瘤、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地区种族等发病无明显差异。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腹泻的吧。

方法步骤

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肠鸣不适,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泄泻寒湿中阻证。

辨证:寒湿外袭,脾失健运。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大肠湿热证。

辨证:湿热下注,传化失常。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食积停滞证

主症:暴食腹泻,臭如败卵。

次症:腹部疼痛、泻后症轻,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腹胀拒按,苔垢厚腻,脉象弦滑。

辨证: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食积停滞证。

辨证:纳运失职,食积停滞。

治法:健脾益胃,消食导滞。

肝郁脾虚证

主症:腹痛而泻,气怒症重。

次症:泻后痛缓,胸胁胀满,两胁痛胀,嗳气纳少,肠鸣矢气,泛吐酸水,苔白薄腻,脉象细弦。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鸿肝郁脾虚证。

辨证:肝气郁洁,横逆秉脾。

治法:舒肝健脾,缓痛止泻。

脾肾阳虚证

主症:晨起泄泻,脐腹凉痛。

次症: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腹痛即泻,泻后痛止,舌胖苔白、脉象沉细。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脾肾阳虚证。

辨证:脾肾阳虚,大肠失固。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治疗

一、寒湿困脾型

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肠鸣时作,脘腹闷胀,食少纳差,身困 肢冷,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以化湿运脾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味。

处方:炒苍术、炒白术各15克,陈皮、制半夏、川厚朴、炒木香、泽泻、苏梗、防风、猪苓各10克,煨葛根、茯苓各30克,桂枝、于姜、炒荆芥、砂仁、炙甘草各5克。

二、肝郁脾虚型

症见大便稀溏,平素多有胸胁胀满不适,时有嗳气,纳食较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大便次数增加,舌嫩红、苔薄,脉弦细。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叫逆散合异功散加味。

处方:醋柴胡、炒枳壳、制香附、佛手、炒当归、煨诃子各10克,陈皮、青皮、炙甘草、白豆蔻、绿梅花各5克,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炒鸡内金、合欢皮各15 克。

三、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食后腹胀,稍进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脉细弱。治以益气补中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

处方:党参、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芡实、炒薏苡仁、莲子肉、炙黄芪、红枣各20克,炒木香、苏梗、陈皮、炙甘草各8克,神曲、炒谷芽各15克。

四、脾肾阳虚型

症见五更泻,肠鸣即泻,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脘腹喜温喜按,舌胖大边有齿印、苔薄,脉沉细。治以温养脾肾为主,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党参、炒白术、炙黄芪、IlI药、煨益智仁、乌梅各20克,川断、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各10克,防风、炙甘草、煨诃子各8克,炮姜、肉豆蔻、肉桂、五味子各4克。

感染性腹泻

原因

小肠每天吸收7——8L水,大肠每天吸收400—1000ml水,当肠道受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的时候,肠道的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肠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电解质,所以发生腹泻。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

感染性腹泻

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泻

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2、炎症性腹泻

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一般及对症治疗

继续饮食,积极补液,对症支持,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病原治疗

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健康教育

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婴儿腹泻怎么办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轻型腹泻

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

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婴幼儿腹泻饮食

宜保证足够水分,纠正脱水后,再给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总的原则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脂肪。

宜进食母奶、牛奶、米汤、新鲜果汁、蛋白汤等流质或豆浆、稀饭、菜泥、苹果泥、碎鱼、碎肉、蒸鸡蛋等半流质及少渣食物。

婴幼儿腹泻食疗

饮食调整原则上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尽景鼓励多吃,逐渐恢复到平时饮食。调整速度与时间取决于婴幼儿腹泻患儿对饮食的耐受情况。

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者如症状严重,而停止喂哺后症状减轻,改稀释牛奶、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不含乳糖)喂养,并密切观察,一旦小儿能耐受即应恢复正常饮食。

婴幼儿腹泻需要禁食吗

一般不主张禁食。除非遇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可暂时禁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

必要时对重症腹泻伴营养不良者采用静脉营养。腹泻停止后,应提供超过平时需要量的10%~100%的食物供给,一般2周内每日加餐一次,以较快地补偿生长发育。

药膳食疗

1、石榴蕊炒米水

原料:新鲜石榴蕊15~25 g,大米15~30 g,红糖少量。

制法:先将大米用清水洗净,然后放锅中炒至米变黄色,备用。新鲜石榴蕊用清水洗净,然后与炒黄的大米一起放入沙锅中煮水,煮至150 mL,加入少量红糖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暖胃,收敛止泻。适宜脾胃虚寒泻。

服法:1剂/d,分3次服。

2、藿香正气粥

原料:藿香正气液0,5~1支,大米50~100 g,红糖适量。

制法:将大米用清水洗净,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粥,粥熟时加入藿香正气液,再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解表和中,理气化湿。-适宜风寒气滞。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腹满闷,腹痛呕吐,肠鸣泄泻,口淡无味等。

服法:1剂/d,分2~3次服食。

3、山药柿饼糊

原料:鲜山药30~60 g,柿饼15~20 g,薏苡仁20~25 g,大米50~80 g,冰糖适量。

制法:将鲜山药去皮,切块,捣碎。柿饼切块。与薏苡仁、大米一起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为粥糊,粥熟时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适宜湿热腹泻。

服法:1剂/d,分2~3次服食。

4、人参石榴黄米茶

原料:人参3~5 g,石榴皮15~20 g,大米20~30 g。

制法:先将人参、石榴皮分别加清水煎取药汁,混匀。再将大米炒至黄色,与药汁一起煮20~30分钟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止泻。适宜脾胃虚寒腹泻。

服法:1剂/d,代茶饮用。

5、香菇山药牛肉粥

原料:香菇30~60 g,山药15~20 g,牛肉20~25 g,薏苡仁30~50 g,大米50~80 g,葱花、生姜、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香菇切条。山药去皮,切片。牛肉洗净,切丝,与薏苡仁、大米一起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为粥糊,粥熟时加入适量葱花、生姜、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健脾,补虚散寒。适宜脾胃虚寒腹泻。

服法:1剂/d。分数次服,连服3~5日。

6、白术猪肚汤

原料:白术10~15 g,白萝卜30~50 g,猪肚1/2~1个,生姜、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白术布包。白萝卜切片。猪肚洗净,与药包、白萝卜一起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炖至猪肚烂熟后,去渣取汁。猪肚取出,切片,分别加入适量生姜、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消食健脾。适宜脾虚食滞型小儿腹泻。

服法:1~2剂/周。分数次服,连服3~5日。

7、山楂红枣粥

原料:山楂10~15g,鲜山药15~20 g,大枣5~10枚,薏苡仁30~50 g,大米50~80 g,蜂蜜适量。

制法:将鲜山药洗净,去皮,切片。大枣去核。山楂水煎取汁,与鲜山药、大枣、薏苡仁、大米一起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为粥糊,粥熟时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适宜脾胃伤食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8、生姜红糖茶

原料:鲜生姜3~6 g,老陈茶叶10~15 g,红糖适量。

制法:先将鲜生姜用清水洗净沙泥并切成薄片,备用。老陈茶叶用清水洗净,然后与生姜片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清水300~500 mL,煮至100~200 mL,加入红糖适量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祛风健胃,涩肠止泻。适宜风寒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代茶饮用。

9、红枣生姜粥

原料:大枣5~10 g,生姜2~3片,葱白1~2茎,薏苡仁30~50 g,胡椒、食盐各适量。

制法:将葱白切碎。大枣去核,与生姜、薏苡仁一起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为稀粥,粥熟时加入适量葱花:胡椒、食盐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疏风散寒,健脾止泻。适宜素体脾胃虚弱兼风寒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连服3~5日。

10、鸡内金莱菔子粥

原料:鸡内金5~10 g,莱菔子10~15片,山药15~20 g,薏苡仁30~50 g,大米50~100 g,白砂糖适量。

制法:将鸡内金、莱菔子、山药一起水煎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一同煮为稀粥,粥熟时加入适量白砂糖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消食健脾止泻。适宜素体脾胃虚弱兼伤食型小儿腹泻。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3~5日。

11、山楂白糖水

原料:生山楂6~9 g,熟山楂3~6 g,白糖适量。

制法:先用清水洗净生、熟山楂,然后一起放入锅内煮水,煮好后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消除油腻,并能消炎、敛肠,去除食积、肉积。适宜伤食泻。

服法:1剂/d,代茶饮用。

12、胡椒砂仁炖猪肚

原料:胡椒10~15 g,砂仁3~5 g,猪肚1/2~1个,生姜5~10 g,大枣5~6枚,食盐适量。

制法:将胡椒、砂仁研为细末。生姜洗净切丝。大枣去核。猪肚洗净,将诸药纳入猪肚中,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炖至猪肚熟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温中健脾。适宜脾胃虚寒腹泻。

服法:1~2剂/周。连服10~15剂。

13、芡实百合粥

原料:芡实15~30 g,百合15~30 g,酸石榴皮6~9 g,大米50~100 g,食盐少许。

制法:先将芡实、百合用清水略浸。大米用清水洗净,备用。酸石榴皮用清水洗净,放进沙锅内,加入清水150 mL,煎取药汁约50 mL备用。然后将已准备好的芡实、百合,大米一同放进沙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粥,粥将好时加入已煎好的酸石榴皮药汁,煮至粥稠为度,加入少量食盐调味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健脾益肺,收涩止泻。适宜脾虚泻。

服法:1剂/d,分3次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