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的主观目的、客观方面、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对所获财物的处理方式以及产生的法律后果都有所不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为目的,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为,处理财物方式为携款潜逃或挥霍浪费,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行为人虽有欺诈故意,但仍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处理财物方式为购买生产资料,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分析
(1)主观目的不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以签订合同为名,以达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人虽然也有欺诈的故意,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客观方面不同。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程度内,故仍应由民事法律、政策调整;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由刑法来调整。民事欺诈行为有民事内容存在,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为。
(3)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不同。合同诈骗中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任何积极努力,或者是履行小部分而骗取大部分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能够虽有可能无法完全履行,但能作各种努力。
(4)对所获财物的处理方式不同。合同诈骗中,行为人拿到对方当事人财物后,或携款潜逃,或是挥霍浪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将财物归还对方;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为履行合同创造条件。
(5)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承担民事责任。
拓展延伸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法律界的分野与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尽管它们都与欺骗行为有关,但在法律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合同关系中,一方通过虚假陈述、隐瞒事实或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误解,从而达到非法牟利的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关系中,一方通过虚假陈述、隐瞒事实或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误解,导致其受到经济损失的行为。尽管两者都涉及欺骗,但合同诈骗罪更多地侧重于违反合同的法律规定,而民事欺诈行为则更注重于损害他人的财产权益。因此,在法律界对于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定和辨析上,需要考虑到其行为的性质、对象和法律后果等因素。
结语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主观目的、客观方面、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对所获财物的处理方式以及产生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合同诈骗罪主要违反合同法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更注重损害他人财产权益。在界定和辨析上,应综合考虑行为的性质、对象和法律后果等因素。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