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1)在职人员35岁以下:按个人缴费基数的2.8%返钱,其中个人缴纳的2%全部返还,统筹基金再划拨0.8%;如果你的缴费基数是6000元,那么每月返钱的金额是168元。35岁~45岁:按个人缴费基数的3%返钱,其中个人缴纳的2%全部返还,统筹基金再划拨1%;如果你的缴费基数是6000元,那么每月返钱的金额是180元。45岁以上:按个人缴费基数的4%返钱,其中个人缴纳的2%全部返还,统筹基金再划拨2%,如果你的缴费基数是6000元,那么每月返钱的金额是240元。(2)退休人员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达到当地规定的年限,大部分地区女同志需缴费满20年,男同志需缴费满25年,退休之后不需要再缴费了。每月的月初,返的钱就会以现金方式自动直接打到个人的医保账户了。这项待遇是可以终身享受的。返钱标准如下:不满70岁的:每人每月返97元,原标准是返100元,由于代扣代缴3元大病统筹互助金,所以净返金额为97元。年满70岁的:每人每月再增加10元,实际返还金额为107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1.个人账户的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扣缴的,比例为月工资基数的2%,全部进入个人账户;2.另外一部分是企业缴纳的,年龄不同进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也不太一样。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的具体比例为:不满35周岁的职工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0.8%划入个人帐户;职工年龄在35周岁到45周岁之间的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1%划入个人帐户;职工年龄45周岁以上的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2%划入个人帐户;不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3%划入个人帐户,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划入个人帐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1种观点: 医保返现金额少了,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1、违反政策规定:医保返现的金额是按照政策规定和费用结算标准进行计算的,如果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存在违反政策规定的情况,如选择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药品或医疗服务等,就会影响医保返现的金额;2、费用未达到报销标准:医保返现的金额一般是按照医保基金报销比例进行计算的,如果患者的医疗费用未达到医保基金报销的标准,那么医保返现的金额也会相应减少;3、数据统计错误:医保返现的金额可能会受到医保机构数据统计错误的影响,导致返现金额少于实际应返现的金额。此时,患者可以向医保机构进行咨询和申诉,以便及时纠正错误,获得应有的医保返现金额。查询医保返现的情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登录当地的医保网站或移动端APP,进入相关医保查询页面;2、在查询页面中,选择“医疗保障待遇支付”或“医保返现查询”等选项,进入相应的查询界面;3、输入个人的医保卡号、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以及查询时间段等相关信息,点击“查询”按钮;4、系统会显示出查询结果,包括医保报销和返现的金额、时间等详细信息。如果返现金额有误或者有疑问,可以联系当地的医保机构进行咨询和申诉。综上所述,如果患者发现医保返现金额少了,可以向医保机构进行咨询,了解具体情况,并根据政策规定进行申诉和处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九条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1.个人账户的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扣缴的,比例为月工资基数的2%,全部进入个人账户;2.另外一部分是企业缴纳的,年龄不同进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也不太一样。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的具体比例为:不满35周岁的职工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0.8%划入个人帐户;职工年龄在35周岁到45周岁之间的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1%划入个人帐户;职工年龄45周岁以上的按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的2%划入个人帐户;不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3%划入个人帐户,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划入个人帐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