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十年代牛奶的珍贵程度

2024-08-07 来源:独旅网

奶牛瘦的皮包骨头,几十万人口的银川城没有几户能喝得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银川乳品总公司生产的北塔鲜奶、北塔奶粉以产品稀缺,市场俏销而受追捧。那个时代,人们工资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吃粮定量,吃肉凭票,吃油要证,市场上的副食品供应除了酱油、食盐、醋等大众化消费食品不要票证外,其他副食品几乎都要票或证,鲜奶、奶粉更是人们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计划经济初期,银川仅有一家牛奶站。牛奶站是由40多个工人组成的合作社,合作社里有130多头奶牛,奶牛天天吃的是麦秸稻草,没有玉米等精细粮,营养不良,奶牛瘦的皮包骨,一头牛每天挤奶也就1.5公斤左右,每天的奶产量也仅有100多公斤,十多个送奶员每人每天送鲜牛奶也就5公斤左右。20世纪六十年代,银川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基本都不好,几十万人口的银川城,没有几户人家能喝得起鲜牛奶的。送奶员用铁桶装上鲜牛奶,带上量奶的提子,蹬上破旧的自行车,不论刮风下雨穿大街、走小巷,挨家挨户吆喝:“卖牛奶了!卖牛奶了!”送奶员从早到晚吆喝一天也才把5公斤左右鲜牛奶卖完,那时零售一斤鲜牛奶也就几分钱,就是这么便宜价格的鲜牛奶也很少有人问津。综上所述牛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少有家庭喝得起,大多数家庭也只能刚刚温饱。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