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乌审旗河套人遗址修建吗

2023-05-14 来源:独旅网

乌审旗河套人遗址不会修建,乌审旗河套人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已成为乌审旗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和保护。

这个遗址并没有被用于修建其他建筑物或者基础设施,而是得到了专门的保护区域和保护计划,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保存和传承。

河套人遗址是古人类化石遗址之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两岸,该遗址又被称为鄂尔多斯人遗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乌审旗河套人遗址不会修建,乌审旗河套人遗址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已成为乌审旗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和保护。

这个遗址并没有被用于修建其他建筑物或者基础设施,而是得到了专门的保护区域和保护计划,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保存和传承。

河套人遗址是古人类化石遗址之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两岸,该遗址又被称为鄂尔多斯人遗址。

鄂尔多斯人的提出过程

2003年12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纪念活动,纪念“河套人”发现80周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陆思贤等考古专家学者建议,“河套人”更名为“鄂尔多斯人”比较符合实际。

“河套人”是1922年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首次发现的,其遗址位于萨拉乌苏河流域。据考古学家黄慰文介绍,1922年,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创办人桑志华到萨拉乌苏考察时,在当地蒙古族向导的引导下,采集到许多动物化石和一块人类股骨。他在天津整理标本时,从发掘到的化石中认出一枚人牙,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在发表的研究报告里将之定为“鄂尔多斯人牙”。因汉译将“OTDOS”误译成“河套”,于是“河套人”成了中国化石人类家族里的一员。其实,位于内蒙古中部南麓黄河河谷里的河套平原与鄂尔多高原互不相干,“河套人”理应正名为“鄂尔多斯人”。

河套人,大荔人,柳江人,资阳人,麒麟人距今多少年

河套人(14万年前——7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

1922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又名无定河或者红柳河)河岸砂层中发现。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所发现的化石有左上侧门齿一枚。齿的大小与现代人相似,齿冠结构具有原始特征。1956年在该区域又发现顶骨化石一块和股骨一段。“河套人”的体质特征接近于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晚期智人。到目前为止,“河套人”文化遗址共发现人类化石、石器380多件,还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鸟类化石。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博物馆发布一条惊人消息: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7万年至14万年间,比过去认为的年代至少提前了万年左右,原本在人类进化史上并不显赫的“河套人”,成为破解中国现代人起源之谜的关键,这个结论又一次引燃了2007年考古学界对现代人起源的争论。而在现代人起源的问题上,多地起源说和非洲单一起源说的争论由来已久。

资阳人(3点93万+/-2500年前--2170+/-70年前)四川资阳市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同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又出土1件骨锥。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1972年,发表了资阳人出土地点一件树木化石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为距今7500±130年,有人据此认为资阳人属于新石器时代。1980年以来,有关单位对资阳人地层多次进行考察,采集了不同层位的动、植物化石,进行了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铀系法断代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地点附近地层堆积比较复杂,从顶部的距今2170±70年到底部的39300±2500年,早晚都有。尽管资阳人化石出土层位不十分确切,但根据头骨形态及测量数据所表现出的若干原始性质,许多学者仍肯定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

麒麟山人(3点6万年前)广西来宾市

麒麟山人,古人类名,中国新人化石。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麒麟山洞穴内发现,故得名麒麟山人。“ 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工作队在来宾县桥巩圩附近的麒麟山盖头洞发观,人的遗骸仅保存有颅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颌骨和腭骨,右侧的颧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已不连续,是属于一个男性老人的个体。”(引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后被确定为属距今3点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为壮族的先祖。

大荔人(20万年前——15万年前) 陕西大荔县

大荔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1978年大荔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故名。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三十岁的男性头骨。头顶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而在颞骨鳞部后上部。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估计为1120毫升。与大荔人化石同时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约为15~20余万年。

柳江人(22点7万年前——6点7万年前) 广西柳江县

古人类名,中国新人化石。1958年9月24日,在距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东南十六公里的柳江县新兴农场犯人在通天岩挖岩泥时发现人类颅骨一具、脊椎骨、肋骨、骨盆和大腿骨化石多块。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吴汝康教授鉴定,定名“柳江人”。另有还发掘出许多动物骨化石,其中有一具完整的熊猫骨架。“柳江人化石”随后被运到北京存放。经专家鉴定,“柳江人”距今已有四到五万年历史,认为“柳江人”是蒙古人种一个南方属种的典型代表,是距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活化石。“柳江人遗址”现被定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98841_164991.html

萨拉乌苏文化的遗址在哪里?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流经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审旗,然后从八吐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U”字形河谷。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

  英文:Sjara-osso-gol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的水,由此可知这里的河水终年浑黄;在河的两岸长满了摇曳多姿的红柳,所以人们也称这条河为“红柳河”。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处灰烬遗迹,遗迹呈椭圆形,长宽约为1—2米,灰烬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洼坑。洼坑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块破碎的动物烧骨,由此可见这是人类举火烧食野兽之处。同时在大沟湾村还采集到一、二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器形比较小,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圆头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较为典型。这些石器虽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区别,但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石核,说明有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许多方面的相同之处。说明他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内地有密切的关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二十三件,它们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湾村采集到的一段残右顶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一块顶骨化石;1978—1980年,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十九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的有六件;还有1922年发现的幼童门齿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生活在距今3.5年到5万年左右。他们的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简单,颌骨粗壮,股骨臂较厚,髓腔较小,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在萨拉乌苏河河畔同时发掘出土的还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残片,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另外还有很多动物腿骨化石残片等。依据动物化石记录:萨拉乌苏组动物群主要有:1、纳玛古菱齿象——这是一类身体巨大,门齿略有弯曲的古象,与现代象相似,在鄂尔多斯发现的门齿化石长达2.4—3米左右。2、披毛犀——体外披长毛的犀牛,这类化石在鄂尔多斯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最多且分布较广,本世纪20年代在萨拉乌苏河曾发现一具相当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3、河套大角鹿——这种鹿个体高大,身躯粗壮,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扩展,呈扁平扇状,几乎与头骨垂直,主枝为开阔的掌状而高耸于眉枝之上。这在鹿类中是独一无二的。4、王氏水牛——它是为了纪念发现者蒙古族农民王顺而命名的,这种水牛牛角较为独特,横切面呈三角形。5、诺氏驼——这种驼比现代驼头骨粗壮,个体高大,它是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特有的古动物之一。6、鬣狗与老虎——在食肉类中,这类化石发现最多,在萨拉乌苏河的杨四湾一带,发现了一具第四纪虎化石中稀有的虎的后半身骨架。   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化石之乡”。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萨拉乌苏河一带,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生活在河湖两岸的“河套人”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中国境内已确认的三处古人类遗址分别在哪里

北京周口山顶洞人,陕西西安半坡人,云南元谋县元谋人。

1、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2、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3、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扩展资料: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

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生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人死后还懂得埋葬,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关系。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谋人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和历代王朝建都位置有哪些?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人类文化遗址有很多,其中最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蓝田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还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黄河流域有太多我们民族的历史沉淀,一时难说完,先说这些了。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干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有哪些

1、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2、 元谋人:发现于1929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

3、 丁村人: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 因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 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4、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  

5、 河套人: 我国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河岸砂层中发现。

6、柳江人 :我国新人化石。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洞穴中发现,故名。

7、 麒麟山人 :我国新人化石。1956年在广西来宾县麒麟山洞穴内发现,故名。

8、 资阳人 :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

9、 峙峪人 : 196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在朔城区峙峪村北的黑驼山脚下,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两万八千年,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古人类遗址

人类的栖息,繁衍总是选择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环境里,像这样大高寒地区,一般想象中,人类不需要到那里去,至少,毋须很早以前就去了。可是,事实上,据考古发现,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那里活动了。

1966年7月-8月间,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聂拉木县亚里村南面,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东侧,海拔4300米的河流阶地上发现一件打制的石核和石核刮削器,以及20多件用燧石,玉髓,水晶制作的细石器。

随后,又在中尼公路上羊圈(第九道班)东南约1千米的地方,朗弄曲河左侧的阶地上(海拔4900米),捡到3件打制石器。由于当时再进一步说明时代的材料不够,认为大约是全新世初期的物件,那么,也说明距今1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

到1981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收获,可以断言,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的足迹就已经到达那里了。

1964年,青藏科学考察队在定日东南10千米的苏热,在第二级阶地上发现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状器。

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于东北地区旧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颇为相似,但与邻近的印度聂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不同,定日石器的特点,可以从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中找到祖型,由此推测,当时的人是从内地迁去的(这批石器虽然发现较早,但研究较晚)。

1976年,在藏北3个地点也发现旧石器100多件,其中卢令地点的最有意思,有各种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状器。制作比较精致,刃口比较薄锐,刃缘也较匀称,颇显示其进步性质。其文化面貌颇与宁夏水洞沟(河套人时期)的旧石器相似。

与印度聂瓦斯晚期巴基斯坦索安晚期文化也有类似之处,似乎这里是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两处文化交流的结合地。

至于细石器,分布很广,已发现25个地点,分布的范围:北纬28度15分-34度47分,东经82度0分-88度41分。海拔4600米-5200米不等。共获细石器265件,有契形石核,锥形和半锥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

在这纵横千余里的细石器分布区内,所见到的石器面貌,基本上一致。研究者认为,这些细石器与青海,新疆南部所见到的细石器是同类的,因此认为,约在四五千年前,游牧部落早就在广袤的范围内活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人类遗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人(北京猿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谋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丁村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顶洞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套人

参考资料:麒麟山人-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峙峪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资阳人

远古人类遗址的资料

元谋人

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祖国25个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元谋人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首先发现两枚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又发现石器和炭屑,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为170±10万年意思为一百七十万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可能是一青年男性。根据学者们研究判断,元谋人牙齿的特征,近似于现代蒙古人种。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见彩图元谋人牙齿化石)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元谋县。`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

山顶洞人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根据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亚人,成年女性B与爱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现在一般多不接受这种说法,认为山顶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系人种(人种)。

北京人

鄂尔多斯文化的文化发源地

(“河套人”与“河套文化” )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在鄂尔多斯地区根据当地蒙古人旺楚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盛产动物化石的萨拉乌苏河大沟湾,并从地表拾到了三件已相当石化的人类肢骨。1923年,桑志华和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组成一支考察队在鄂尔多斯地区进行考察,先后发现了水洞沟与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后来,德日进在室内研究中,从1922年采集的一堆羚羊牙齿和鸵鸟蛋片中意外地发现了一颗石化程度很深的人类的上门齿。这颗牙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卡达生(Davidson Black)研究,命名为“河套牙齿”(The ordos Tooth)。四十年代,我国的石器时古学家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两个中文名词。“河套人”以那颗“河套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以水洞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与萨拉乌苏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境内)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为代表。

1956----196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旧石器时古学家汪宇平曾三次赴萨拉乌苏河一带调查发掘,他在范家沟湾又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并从萨拉乌苏河的现代阶地堆积物中找到了一件人类顶骨和一件股骨化石。后经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研究,认为河套人“可能比西欧典型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更为接近于现代人,也就是更可能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多家单位在裴文中、贾兰坡先生的组织带领下曾多次到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一带进行综合考察,陆续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到1980年,在萨拉乌苏一带发现河套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下颌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计23件,其中有6件河套人化石材料发现于萨拉乌素组原生地层里,解决了河套人的确切原生层位问题,河化石的科学价值得到了确认。在萨拉乌素河沿岸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地点两处,一处在邵家沟湾,1923年由德日进和桑志华发现,当时发掘得到一批石制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另一处在范家沟湾,1956年汪宇平发现,他先后在此采集了80多件石制品和一些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发现了一些烧骨和炭屑。198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综合考察时,又在范家湾沟发掘到13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同时采集到相当数量的灰屑。

经科学界研究初步认定:河套人的特征接近于现代人,但还保留着某些较现代人原始的特点,它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于晚期智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实验室用碳14方法测得河套人的年代为距今35000多年。萨拉乌苏河一带发现的旧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它在文化传统上可以归于华北地区的“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

河套人及其河套文化遗址从1922年发现以来,已历七十余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一内容相当丰富,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的遗址来说,发掘与研究工作还显得不够。今后,随着更多的材料的发现,我们还应该在河套人的生活环境、时代文化特征,萨拉乌苏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以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等方面展开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这,就是“河套文化”,它揭开了鄂尔多斯文化史上耀眼夺目的第一章。 从仰韶到龙山

朱开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四道柳川与束会川之间、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境内。1974年,自治区与伊盟的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处纵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证明,朱开沟的文化内涵与出土的器物自成一相对完整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命名为“朱开沟文化”。

朱开沟文化遗址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根据对地层和发掘出的器物群的初步研究,这里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五期。据碳14法测定。第一期距1980年为4450±70年,第五期距1980年为3420±70年,朱开沟文化早晚延续约1000年。朱开沟文化遗址中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里发现的许多陶器作坊遗迹,说明新石器时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制陶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并且逐渐兴盛达到了较高的发达程度。在这里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半地穴式的石屋与窑穴。半地穴式石屋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大量石器和陶器说明,仰韶文化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农业部落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陶器尤为丰富,器物的演变序列比较清楚,陶器艺术既反映了传统的承继与保留,也反映了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吸收,表现了鄂尔多斯地区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汇合。在朱开沟文化的晚期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在早商时期已经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与较高的生产水平。

总之,朱开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跨度较大,它上承古老的“河套文化”,中经“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又下启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先河,它是鄂尔多斯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此外,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的有准格尔旗乌日图高勒乡壕赖梁遗址与伊金霍洛旗东北、东胜市东南的尔吉奈曼沟遗址。鄂尔多斯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较多,属于龙山文化早期遗存的脑包沟门、荒地窑子等,属于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的有房塔沟、寨子上、西麻青等。从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可以探寻出数千年前生活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的人们留下的历史踪迹。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以鄂尔多斯为中心广泛流布于中国北方以至欧洲。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滥觞于早商时期,到春秋晚期达到鼎盛阶段,到战国晚期渐趋衰落,延续到东汉或更晚时期。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有兵器、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等,其制作工艺与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鄂尔多斯青铜器与鄂尔多斯动物纹的完美结合,融铸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史上的一大艺术奇观。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流布相当广泛。在殷墟文化期,除近邻晋、陕地区外,向南已波及到渭河流域、豫北殷墟文化和先周文化区域,向东达辽东沿海。西周至春秋时期,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大部分布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域,向北经蒙古至外贝加尔的广大地区,尤以米努辛斯克盆地较为集中,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多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北等地的战国秦赵长城沿线,向东似不越过承德至张家口一线。两汉时期,主要分布于蒙古境内,北至西伯利亚,西至阿尔秦,东达辽宁西丰县。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中原文化,东北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西伯利亚卡索拉文化,塔加尔文化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既有对周围诸文化的吸收,也有对周围诸文化的影响。

关于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族属问题,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商周至春秋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应为狄人的先期文化和狄人文化。随着氏族的演变和发展,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可以称之为先匈奴文化或早期匈奴文化。战国晚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又可能是林胡的遗物。到两汉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则是匈奴族的遗物。总之,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是以匈奴为主体的我国北方诸部族或诸民族共同创造的。 鄂尔多斯地区是匈奴民族最早的栖息地和活动摇篮之一。河套匈奴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河套匈奴文化遗存主要有青铜器、青铜饰牌、铜镜、铁器、陶器、汉字瓦当、官印及金、银、玉、玛瑙、琉璃等物品,内容丰富,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均属罕见。1972年冬,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桃红巴拉东北4公里阿鲁柴登沙窝子中出土了一批饰有各种动物纹的金银器,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派李作智、田广金等前往调查,结果在这一带发现了一批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的匈奴墓葬。1975年,内蒙古博物馆与文物工作队在准格尔旗大路公社玉隆太村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匈奴贵族墓。1979年准格尔旗卜尔陶亥公社西沟畔村民张先宝发现一批文物,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与伊盟文物工作站派员调查,又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匈奴墓地。1980年,文物工作者又在西沟畔发现匈奴墓地。此外,东胜县的补洞沟,伊金霍洛旗的公苏壕,准格尔旗的速机沟等地均发现大量匈奴文化遗存。

经综合整理研究,学者们将河套匈奴文化划分为青铜时代(商到春秋时期)、早期铁器时代(战国时期)、铁器时代(两汉时期)。匈奴的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原始氏族到部落联盟时期。到铁器时代,匈奴才进入建立统一国家的文明社会。在匈奴文化的发展史上,汉民族的文化影响十分鲜明。匈奴分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在鄂尔多斯地区居住百余年,共传19代单于。东胜曾发现一方“汉匈奴栗借温禺?”印,可能是汉颁发给南匈奴的印章。北匈奴西迁,驰骋于欧亚草原,推动了欧洲古代史的发展。历史证明,匈奴民族对于鄂尔多斯的开发,对于丰富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对于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均有重大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接触日益频繁,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此时的匈奴多集中于鄂尔多斯东南部地区。而早先居于漠北的鲜卑族占据了鄂尔多斯大部地区。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河套地区又为匈奴铁弗部(由匈奴男子与鲜卑女子婚配产生形成)所占据。公元407年,镇守朔方的铁弗部首领刘勃勃在鄂尔多斯地区建立“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大夏建国后,又在鄂尔多斯兴建了大夏国都,是为“统一天下,群临万邦”的“统万城”。大夏立国,凡25年,到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而城犹未毁,遗迹至今尚在。

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地图表示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元谋人:发现于1929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丁村人: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

河套人: 我国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河岸砂层中发现。

柳江人 :我国新人化石。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洞穴中发现,故名。

麒麟山人 :我国新人化石。1956年在广西来宾县麒麟山洞穴内发现,故名。

资阳人 :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

峙峪人 : 1963年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在朔城区峙峪村北的黑驼山脚下,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两万八千年,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谁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乌审旗?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概况:

一、区域条件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54″–39°23′50″,东经108°17′36″–109°40′22″。东北部、北部与伊金霍洛旗、杭锦旗接攘,西北部、西部与鄂托克旗交界,西南部与鄂托克前旗毗连,南部与陕西省靖边县、横山县为邻,东部与陕西省榆林市相依,东北部分地段与陕西省神木县相靠。全境东西最宽处104公里,南北最长处194公里,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旗所在地达布察克镇,位于旗境内中部,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450公里,南距陕西省省府西安500公里、西距宁夏回旗自治区首府银川市400公里、东距山西省省府太原市420公里。乌审旗处在晋陕蒙宁四省的结合部和中心区。

二、自然环境条件

乌审旗是鄂尔多斯高原的组成部分,处在毛乌素沙地的中心腹地,因此高原沙地是该旗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渐度倾斜,海拔一般在1100—1400米之间。乌审旗又处在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结合区,有波状黄土梁和沙土梁,有剥蚀堆积形成的沙丘、内陆湖、冲积湖平原,从而形成梁、滩、沙丘相间分布的基本地貌状况。

乌审旗属温带极端性气候,受蒙古高压影响极大,西北冷空气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干旱多风,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无霜期偏短。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南部略少于北部),第三季度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蒸发量约2592毫米。无霜期140天—150天。年平均气温6℃–8℃,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7℃和零下33℃;7月平均气温22℃,1月平均气温–9.4℃,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1℃–23℃,最大日较差14℃。平均年日照时数2860小时,积温年均值为26.21℃。

乌审旗南部有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4条较大的河流,均为黄河一、二级支流,无定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流经南部80公里,流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境内共有大小湖泊56个,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境内地下水储量丰富,分潜水、承压水两大类型,可开采储量37335万立方米。

乌审旗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69科、24属、408种,植物中禾本科、菊科、豆科占的比例较高,共94属、149种。全旗各类有林面积19.35万公顷。野生经济植物中,药用植物有229种、60科,野生含油植物10余种,食用野生植物2种,盆景制作常绿灌木沙地柏1种。在独特的气候和沙地环境中,主要生长着沙蒿、沙柳、沙柏为代表的沙地植物特别茂盛,在滩地和沼泽地生长着草坪、芦苇、蒲草、芨芨草为代表的多种优质牧草。整个乌审旗草原的地表覆盖度达到80%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很高观光价值的沙地疏林草原。

三、社会文化条件

乌审旗从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建旗至今已有356年的历史了。今天乌审旗,拥有11645平方公里的面积和94648人口,下辖1个苏木、5个镇。乌审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早在35000年前,中国北方三大人类文化之一的“河套人”就发祥于乌审旗境内,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自从汉唐,一至到宋元为止,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乌审旗范围内。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其国都统万城就在乌审旗境内;北朝、隋唐的夏州治所就在统万城,而且唐在此又建立夏州节度使,夏州都督府管辖夏、银、绥、宥等州。唐未宋初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担任定难军节度使,治所住在统万城,后来李继迁父子主要以夏州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元朝在今乌审旗境内设置仅次于行省的察罕脑儿宣慰司都元帅府和行枢密院,而且元世祖忽必烈的三儿子安西王座镇察罕脑儿。元朝灭亡之后,乌审旗为北元鄂尔多斯期居住地,1635年蒙古鄂尔多斯部归附后金,清1649年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隶属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部,做为蒙元时期的宫庭部落,从古至今最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蒙古民族民俗文化,其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文化、婚丧嫁娶、歌舞等,在整个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得到公认。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在蒙古历史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鄂尔多斯文化圈中乌审旗成为该文化的核心区,蒙古三大经典历史文献之一《蒙古源流》作者萨冈彻辰是乌审旗人,蒙古文学世匠贺希格巴图也是乌审旗人,更可喜的是乌审旗蒙古人至今保留着能歌善舞,赋诗诵词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人才最多和向外输送文化人才最多的旗县。

乌审旗又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旗,席尼喇嘛领导的“独贵龙”运动起源于乌审旗,成为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先驱,武装推翻封建政权的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乌审旗也是中国党在鄂尔多斯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和建立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的所在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全自治区最早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

历史是旅游业的根,文化是旅游业的魂。乌审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乌审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3年以来,乌审旗委、旗提出“以建设民族文化大旗,拉动乌审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明确了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文化旅游朝阳产业、城镇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成为在全市范围内第一个将文化产业提高到了与工、农、牧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四、社会经济条件

乌审旗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现发现的主要矿产有:盐、碱、芒硝、天然气、石油、泥炭、方沸石、紫陶土、膨润土、白垩土、石英砂等。长期以来乌审旗以农牧经济为主,工业起步于70年代,现已成为乌审旗的支柱性产业,逐步由“一枝独秀”的天然碱化工向天然气能源、有机化工和天然碱精细化工拓展转变。特别是进入“九五”未期以来,随着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乌审旗工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长庆第二净化厂、第三采气厂、第四净化厂、长呼管输工程、伊化甲醇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以风积沙浮法生产微晶玻璃、方沸石综合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并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改革开发以来,乌审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亿元,较上年增长26.7%,其中一产4.1亿元,较上年增长26.7%;二产10.6亿元,较上年增长43.2%;三产4.3亿元,较上年增长13.2%,三大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25.8:50.9:23.3调整为2004年的21.6:55.8:22.6。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较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00元和4200元,较上年增长1347元和765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较上年增长31.4%。

乌审旗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到2005,GDP达到3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5000元。到2010年,GDP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10000元,四项指标人均占有量进入全市前列。

五、区域交通条件

没有现代交通就没有现代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乌审旗和周边区域交通有了空前的改善。乌审旗的公路建设成就巨大,目前共有四条公路从旗所在地达布察克镇呈放射状与周边连接,与经过乌兰陶勒盖镇的乌——榆(林)公路、乌——察(汉淖尔)公路,构成了以达布察克镇为中心的公路辐射网络,北部经过浩勒报吉乡的巴新线、南部由榆林到纳林河第二净化厂的公路等,都构成了辅助性的公路构架。省级、旗县级公路逐步实现高等级化,通乡苏木和周边重点进出口公路实现黑色化,通村、嘎查公路实现网络化,已经形成点线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旗现有公路里程2095公里,截至2001年底,全旗共有班线客车60辆,营运路线60条,旅客乘降点120个,完成客运量10.9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300人次。

旗委、旗和旗交通局还积极争取资金,投入1890多万元进行了旅游专线的建设。全长22公里的敖河线(河南乡境内的红境滩至大沟湾)油路以及巴图湾至统万城油路都已于2004年10月竣工,这两条旅游专线的建设标准均匀为平原微丘区油路。旅游专线的开通,为开发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巴图湾旅游区、统万城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开辟了通道,为拉动该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2010年,全旗公路总里程力争达到100条共2000公里,其中油路30条共1000公里,一级公路3条420公里,二级公路6条300公里,所有苏木乡镇油路达到以上标准,所有嘎查、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其中50%通四级以上油路,30%通砂石路,20%通粘土路,100%的农牧业社通公路。随着乌审旗天然气工业和化工工业的迅猛发展,连接210国道和307国道的高等级(一级)公路即将兴建,该公路自北向南纵贯全旗境内,将极大地改善全旗的交通状况。

乌审旗周边的高速公路正在快速建设之中;乌审旗南界有银川至靖边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东界有东胜至榆林的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北界有东胜至石咀山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西界有达镇至鄂托克乌兰镇和达镇至鄂前旗敖勒齐镇的等级公路早已建成通车。

铁路建设有了新亮点,2005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发文核准批复了内蒙古自治区东胜至乌海铁路项目,项目总投资为23.8亿元,建设期2.5年,该铁路将从乌审旗北部呈东西向横穿,从而结束了乌审旗不通铁路的历史。2005年,东胜至石嘴山铁路建成后,将穿越浩勒报吉乡,境内总长27公里,浩勒报吉乡将成为一个中型货运中转中心。到2010年,全旗力争建成2个二级以上的开放站。

乌审旗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飞机场,榆林机场距离达镇90公里,可起降中型飞机,已开通北京、西安的航班;鄂尔多斯机场正在建设之中,2006年正式起用,距离达镇160公里,届时将开通呼和浩特、北京、太原、西安等航班。这两个机杨完全可以成为乌审旗的对外空港。

参考资料:http://alatengsang1984.blog.163.com/blog/static/845764220107172231150/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