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股文,人们都知道那是明清读书人求功名的一种应试文体。但对于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又为什么会产生在明朝,却仍知之甚少。事实上,唐宋间,科举取士中已经规定了作文应试文体的基本格式,但为什么八股文独独出现在明朝呢?这还得从八股文的产生渊源与历史背景说起。
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是拿所诵之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应试举子的负担,于是废考经义,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之内,试题亦取自《四书》中的文句,所以后来的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到了元朝仁宗延祐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个叫王充耘的写了《书义矜式》一书,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于是举子考试都以八比体式作文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