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锅盖面,又称伙面、小刀面,是江苏镇江的特色传统美食,被誉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所谓“面锅里面煮锅盖”,是镇江三怪之一。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2009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锅盖面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2013年7月,在杭州落幕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锅盖面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盖面以色重、料足、碱大为特色。煮面时,要在面锅里加一小锅盖,水滚汤沸之时锅盖浮于面上。捞面时要先拨开锅盖,盛出少许面、汤装碗,然后浇上浇头,一气呵成。这种面不仅耐嚼,还不费牙。木制锅盖经煮后清香悠然;所有荤素配料均入锅汆烫,会提升面汤的口感层次;外加五彩缤纷的配料,使得这碗面美上加美,鲜上加鲜。
锅盖面所用的面是“跳面”,是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跳面师傅坐在直径六七厘米粗、一端固定在案板上的竹杠的另一端,上下颠跳,似舞蹈,又似杂技,把面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有嚼劲。“跳面”要跳三个过程。第一步叫马跳,来去四个回合,要求面块四边不张口、不开裂,摸上去光滑似绸缎;第二步叫跳短三节,先将面块跳宽、再跳长;第三步叫跳长三节,要将面块跳得薄薄的、长长的,能卷擀面杖。最后,跳面师傅会用一把重约16斤的鲫鱼背刀来切面。一片面要切出60多条。切面时,主要靠膀子用劲。善切者能在握刀一侧的肩部、臀部、肘部各放一只鸡蛋。面切好,而鸡蛋不掉,这才算功夫到家。
锅盖面的精髓在于店家所支的面锅,铁锅和锅盖都有讲究。锅要足够大且年头长,陈年老锅才能煮出真正有味道的面。而锅盖又不似一般炒锅的盖,一定要用老杉木制作,经得起长年烟熏、水蒸,历久弥坚。这大锅里为何要加上小锅盖,于据无考,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止沸闷面的,有说是散气添香的,不一而足。有了好的面锅,只是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下面师傅手艺的高低才是能否煮出好面的决定因素。
过去有名气的店会专门聘请一位有经验的下面师傅。此人既要脑瓜灵敏、手脚麻利,又要能说贯口,会招呼待客。师傅要知锅盖面的奥妙,对各类菜码汤料色味了然于心,做到即使用单纯的调料下阳春面,也能下得成色十足。下面条比之于烧菜肴,烹调加工手法实在显得单一。但好这一口的食客,对面的口味要求却一点不含糊。有人喜宽,有人爱细;有人嗜咸关照“口大”,有人食淡要求“味淡”;有人要宽汤,有人要干拌,更绝的是干拌还要分“一缩”和“甩干”;对不爱吃辣的要“免红”,爱吃辣的要“饕红”;青蒜当令时要主动招呼“重青”,对嫌“荤”的客人要注意“少青”。
在这众多不同要求之下,师傅要竭力拿捏准确到位,包括走面的时间、汤汁的浓稠、菜码的搭配,都要做到分寸适度,众口适宜。除了呼应食客需求对应自如,更显功夫的是一手操筷绝活。雾气蒸腾之中,三尺宽灶台上摆满十几二十碗配料不一的面碗。此时,大师傅右手持一尺多长的粗筷,左手抓着笊篱的长柄,目光如炬,透过面锅氤氲蒸腾的水汽,稳健而快捷晃筷抖捞,于手起筷落间便把各位食客的面条按质分量地分装入碗。那种神情姿态一如将军临阵,纵横捭阖,方寸不乱。可以说,大部分锅盖面高手就是在不断满足各种口味挑剔的顾客的过程中练就技艺,赢得口碑。
锅盖面的汤料很重要,有红汤、白汤之分。白汤是用小鱼加上猪腿骨与姜、葱、料酒、豆油、荤油制成的。有的店家还会加上水晶肴蹄做成肴肉面,另有刀鱼面、长鱼面、三鲜面等,镇江人叫“过桥”。红汤即酱油面,店家一般都提前将酱油加作料熬制成熟酱油。调料中除了酱油,还要加油,有的还加虾子、味精、胡椒等。油则有麻油、荤油、蟹油、辣油、鸡油之分。如今的锅盖面多为红汤,店家自行熬制的酱油老抽就成了各自比拼取胜的独门绝技——食客寡众、生意好坏常常有赖于此。与过去不同的是,那种先来一块肴肉,蘸上香醋姜丝,然后热包子下肚,最后来一碗锅盖面的程式吃法已不多见,倒是各色菜码浇头打底的特色面有了极大市场。
锅盖面的浇头原料均为镇江所产,大体分为荤料和素料。荤料有长鱼、肉丝(猪肉丝、牛肉丝)、猪肝、腰花、鸡蛋等。素料也叫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等。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加工好的浇头菜码配料整齐摆放,货真价实,任由食客选择搭配,丰简由人,价格也算公道。
热心网友
镇江锅盖面,又称为伙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其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原料配方:
面条10千克,酱油2.5千克,绵白糖65克,味精50克,虾仁5克,八角500克,香叶500克,盐300克,青头1千克,熟猪油 (或芝麻油)1.5千克。
制作方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
面锅里面煮面盖的离火,用小火慢炖1个小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注意不要滴入生水(自来水等等)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个人需要数量放入面条(但每锅最多不超过15碗,每碗生面条重约130克),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热心网友
说镇江的“土特产”就不能不谈到镇江的锅盖面。众所周知,镇江有“三怪”,所谓“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镇江的锅盖面真的好吃吗?面掌柜锅盖面作为特色面食,可以说是来这里的人都忘不了!
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在镇江家喻户晓,于全国恐怕也是鼎鼎有名。其做法并不复杂: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锅盖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然而正是这种并不复杂的煮面方法,被誉为是镇江人在饮食技艺上的一项创举。
"万元起步省心做老板 冒菜也能赚大钱"
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
有乾隆下江南的典故,张嫂子锅盖面店的故事,有夫妻合伙造伙面的传说……这里记叙了另一种说法: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面给他吃,可弟弟总是说面条下硬了。于是,姐姐想办法擀细面条,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竹杠,人坐在上面压着面团跳,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将面团压得薄薄的,然后削成细细的面条。
姐姐将面条放进锅里,又想加点青蒜,手忙脚乱之际,将旁边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大锅。没想到,这样的面条却让弟弟吃得又多又香。镇江的锅盖面真的好吃吗?用小锅盖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不容易烂,有筋道,味道更佳。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
面掌柜锅盖面在镇江市场不可谓不大,
热心网友
镇江的锅盖面确实味道是挺好的,但是你要去找比较正宗的风味,就是开了很多年的那种老字号的味道会更好一些。
热心网友
镇江的锅盖面味道好极了我也觉得我吃过几次我觉得他们的面真的非常的好吃而且材料也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