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到底有何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9 08:40

1、了解古典文学著作。京剧中以《三国》《水浒》《隋唐》《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很多。

2、提高审美情趣。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经过二百余年的推敲而传承下来的,能够深得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的喜欢一定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3、提高文学修养。无论是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是景物的描写,活脱脱一本教科书。

4、培养不浮躁的心境。京剧的美需要品。她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发泄与喧嚣,没有愤世嫉俗,但她流传下的作品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可以让人陶醉、痴迷、玩味,让人安静地享受。

5、易于参与,寓教于乐。喜欢美术的可以画画脸谱,喜欢唱歌的可以亮亮嗓音,喜欢武术的可以练练身手,喜欢表演的可以凑上一台小戏。

另外说大一点,这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孩子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是每一代国人的责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5:18

*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开展起来。
但也有不少民众和学生家长会产生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即使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似乎也难产生什么促进作用。那么“戏曲进校园”到底有何意义,有何价值呢?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份子,作为“戏曲进校园”的践行者,小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说来与大家分享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是,“戏曲进校园”不是肯定不要培养千千万万的戏迷,甚至是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戏曲进校园”一定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而是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深入浅出的教授。和时下流行的兴趣班一样,如果授课形式不对,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让学生反而产生抵触情绪。
说到具体的价值,小新认为有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审美,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

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但到底何为“情操”,又该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里并没有概念。小新认为,如今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纷乱繁杂,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各种不费脑力、不花时间的快餐文化。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当下的年轻人心浮气躁的普遍特性。

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而且唱词艰涩不易理解,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说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诸多意义,但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要说回第一个观点——必须要优化内容、创新方式。传统文化要“传承”,就必须在内容形式上与时俱进。
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之所以能成为全市范本,甚至得到*文明委的关注,其核心便在于创新!在渝北区宣传部领导的建议之下,经过承办方重庆新之城公司的精心策划和编排,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每一场演出既有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又结合了时下的流行文化,并突出了参与感和互动性。每一场演出,学生们跟随演员一起走台步、亮相、秀兰花指……在玩乐中形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同时,新之城还认为,创新是一件持续的工作。2017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内容上,新之城初步计划抛却剧目的演出方式。而是发掘一些有意思的、符合学生人群兴趣的故事,然后编写成剧本,将戏曲节目贯串其中,形成一台用传统戏曲表现的舞台剧节目。
其实,“戏曲进校园”只是开始,它更需要“出校园”,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铺垫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一项漫长的需要不断坚守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