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2: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4:57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2006年进行彻底的翻新,并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清光绪《永嘉县志》亦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宋以来,“五马坊”之名沿袭不变。宋哲宗时,杨蟠知温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内即有五马坊。至清代,将坊改为街巷,五马坊也改名五马街;同时一分为二,一条称五马直街,即郡治前或谯楼前南北纵向的街道。*时期已改称*路。另一条称五马横街,即现在东西横贯的五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对五马坊的由来,又有两说:一说王羲之曾任会嵇(今绍兴)内史,性喜游览山水;他去官后,遍游东、中诸郡,所以其“游骑”也到过永嘉。永邑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乃立五马坊。另一说认为五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来,却是“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见洪庆商《韩文之正》)。总之,“五马坊”不管是由王或谢而立,其起源已久,且与太守使用五马有关,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五马街的由来
很久以前,温州五马街不是叫五马街,也不晓得叫什么。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里都听见一阵阵"得得得"马跑过的声音。开门一看,又不见马的影子。
那时候,这条街上住着一个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块石头。每日打草鞋时节,他把草放在这 块石头上慢慢捶软。 石头是青色的,因为捶得长久了,光溜溜,也蛮好看。
一日,有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就去对老人说:"老伯,你这块石头卖给我吧,我给你五两银子!"老人听了有些奇怪,摇摇头:"我不卖,这块石头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舍不得卖。 好多看热闹的人都觉得这人要花很多的银子买一块石头,实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头被人偷去了,就把石头搬到屋里来。过了三日三夜,那个客人又来了。他带来更多的银子,想请老人将石头卖给他。那客人一看石头没有了,很着急,赶紧问老人。老人告诉他,已经搬到屋里来了。"几日了?"那客人慌张地问。"三日三夜。"老人说。"唉!"那客人叹了一口气,说:"现在你就送给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宝客。我看到你这块石头上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外面,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长得活泼健壮。现在你把石头搬到屋里,五匹马没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说着,那采宝客就把石头一翻,果真石头上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不动了。 听的人都为老人叹可惜,说他运气不好。老人呢,一点不在乎。他说:"以前我不晓得它是宝贝,但我把它当做宝贝。现在这五匹马不动了,我捶还是照样便当,还象宝贝嘛!" 以后老人照旧勤勤恳恳打草鞋卖,照旧用这块石头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后,大家叫老人住的这条街为五马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4:57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东起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长400米,宽12米。据唐时《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改定温州36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杨蟠《百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踌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清时改坊为街,街两侧拥有14条小巷。1934年,拆让店屋,由6米拓宽为12米,改名中山路。旧时这里商贾云集,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
后,又恢复五马街之名,1974年改为沥青路面。1984年4月五马街定为步行街,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五马街集购物、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1999年3月份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0年,五马街改造工程被市*列入《温州文化升位计划》,并于当年改造完毕,五马街西面入口处还设立了《五马奔腾》雕塑。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商业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风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货商店、温州酒家等。
这些老店大都创办于清代和*期间,不少店铺的历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系宁波商人杨正裕与同乡冯伯祯等十来位宁商集资创办。初为蜜饯店,址在馒头巷西段,即现鼓楼街78号,两侧书有楹联“蜜饯海味各种药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门楣上横书“五味和”店号,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调鼎原笔“五味和”三个大字。冯伯祯与清末著名书法家梅调鼎有旧,遂请梅题写店名招牌。经梅调鼎先生推敲再三,认为在原店名“五味”之后增一个“和”字为好,取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之意,于是写下了“五味和”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清光绪廿九年(1903),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口增设分店(即现在五味和店址),称五味和新号。五味和在杨直钦经营期间迅速发展,尤以瓯柑畅销京津北方而获利甚丰。*廿一年(1932),温籍股东林敏卿任新店经理,因经营有方,五味和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老店于1940年歇业,新号从此独树一帜。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货店并入,遂重建店房,扩大门面与规模。1966年转为国有企业,改称地方国营新风副食品店,1979年恢复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注重经营特色,除了供应南北货外,兼营糟、醉、腊、海味、鲜果,还自办作坊,聘请名师制作蜜饯、腌腊货、糕点、炒货等食品,以选料考究、加工精细、货真价实、风味别具而闻名,尤以糟制鱼生、虾酱、醉蟹、香螺、腊肠、酱油鸭、五味香糕、山楂糕与五加皮药酒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味鱼生(即白鳎生),制作工艺已有80余年的历史,独具色鲜、条匀、不糊、味美、耐贮五大特色。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曾用龙泉青瓷罐精装远销。旅居的著名报人马星野得到一罐乡亲们送的五味和美味鱼生后,欢欣之余,曾赋诗一首:“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小小鱼生勾起了游子的无限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