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20:22
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居民垦山开田,逃避苛政;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 “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元朝,太平兴国寺由著名的希陵禅师住持。希陵禅师曾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宫讲经,因此,朝廷屡次给他加赐佛号。忽必烈赐给他“佛鉴”之号;元成宗又赐给他“大圆”之号。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但在希陵禅师的艰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而且新的寺宇“广员倍于旧而加美焉”,江西行省将寺宇绘图上报朝廷,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又给老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
明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大批不愿被清朝奴役的明朝*躲进了这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溜进僧人队伍,逃避清朝的*;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清时代,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着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在又一度毁于火灾后,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二十分之一,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而愈见其苍郁挺拔。上世纪50年代,兴国古寺的最后几名僧人被驱逐还俗,寺中设施全被焚毁;60年代,寺庙建筑连慧寂大师的灵塔均被彻底拆毁。只剩得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一些普通僧人的墓塔群,可供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