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2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1:05
二战时期遗留未爆弹的事情太多了,一般来说,弹体爆炸,通常情况下都需要从起爆药-传爆药-主装药的过程,而起保险作用的*引信机构很可能因为生锈而保险失效。比如用于分割起爆药和传爆药的隔板,就是因为生锈自动解除保险。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侵蚀,弹体内部的击发结构有可能已经被破坏了,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就 不会轻易被触发。以高爆榴弹为例,为了让*能够穿透墙面或者轻型装甲车辆在目标内部爆炸,它的引信会有一定的钝化和延时处理,如果撞击的力度不够也是无法触发的。但是火炸药本身在这种环境下可能还比较稳定,并不会与空气反应,具有潜在爆炸的危险。
据报道,这次在波兰被发现的最大的二战时期的*重近5400公斤,其中包括约2400公斤炸药。这枚*是在1945年的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在袭击德国的“吕佐夫”号战略巡洋舰而投下的。2019年,这枚*在运河12米深处被发现,军方曾多次试图对其进行拆除,但都没有成功。在海军潜水员正试图在远程操作,对*进行拆除时,这枚巨型*在水下自动引爆。*所在的运河被激起数米高的水花,附近的小镇也感受到了震动。值得庆幸的是,这枚*在爆炸发生时,超过750人已经从运河附近地区被疏散,所有的潜水员都在危险区之外。
对于非专业或者是偶然发现旧*的人来说,由于并不具备辨识和处理的能力,如果擅自搬动、摆弄都有可能造成意外。我国在建国后的东北地区,依然有日军遗留的芥子气*泄漏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情发生。一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还有在施工过程中意外挖到二战时的手榴弹甚至航空*的情况。如果是手榴弹还好,木柄在地下已经腐朽,装药部里的TNT失去了密封会很快失效,但是航空*就危险了。二战时期的航空*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公斤,这个量不知道比手榴弹高出多少,一旦在地面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德国和日本都曾有过遗留的美国*被误触引爆造*员伤亡的事情发生,也说明了这种隐患确实存在。随着不断的清理,这种遗留*已经越来越少,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意外发现了未爆的旧*一定不要动,立刻报警就行了。发现未爆弹后第一件事并不是拆弹或者诱发,而是立刻疏散群众,有条件的话转移诱爆,危险过高则就地引爆,总之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1:06
未爆*药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随着时间流逝,弹药的爆炸和启动装置逐渐腐化,从而导致其更容易被触发,并且在处理时可能存在更大的危险性。无数案例显示,平民可能在无意中触碰已经存在很多年的未爆*药,并造成致命伤害。
他们相信该类武器是无害的,但事实上它却是致命且不稳定的爆炸物,一旦被触动就会爆发并对平民造成严重的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
因此,应当形成全球共识的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应该接触或处置未爆*药。此外,在发现未爆*药后,应当告知当地警局未爆*药的具体位置,由爆炸物处理专员对其进行拆除或确保其安全。
其中包括炮弹、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弹、火箭弹、导弹以及其他弹药。这类武器可能在被布设或遗弃数十年后爆炸,存在致命且不稳定的危险。
扩展资料:
探测技术
对于地底深处未爆*药地址的判断由对可辨认的历史航拍图片图像分析得出。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电磁和磁探测器投入使用,并能将地球物理学与探测技术结合起来。
现在,数码制图技术能更为准确的预测未爆*药的污染范围,以便精确制定后续的疏散计划、减少每个金属探测点的发掘成本、加速清除进程。磁力探测器可以检测到未爆*药的存在并在挖掘前提供岩土数据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1:06
这种情况原因很多,有可能是*质量比较好,引爆装置还没有失效;也可能是为了保险而被故意引爆;还有就是操作不当,产生火花引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1:07
可能是*里面的火药没有完全被消耗掉,所以过去了这么久还会爆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1:08
二战最大*拆除时爆炸,过去这么久了还会爆炸,是因为许多*还没有被发现,还具有一定的爆炸可能性,比较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