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17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仍然是个大问题,原因既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存在一个落差,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之间又存在一个落差,还在于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经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它学科的教师似乎也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句。别小看这一问,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
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种比喻的修辞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历史课等等别的什么课。对此,崔峦老师在《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在制定与修订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就是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这就使得我们一些教师以为一篇篇课文就是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所以,我认为目前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来说,“教什么”的问题是第一位的。难怪一些专家直呼吁: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应该编得厚些,更厚些,具体些,再具体些,对每一课要教的内容作出具体的、明确的、保底的硬性规定,把内容与目标细化并落实到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开始实施教学之前,也能像数理老师一样,胸中有数,十分清楚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粮”,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我们种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浇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园”,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才能革除“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的弊端。(谈到内容分析,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表明加强语言习得、创新教学模式的决心。)事实上,语文课说白了就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教什么,第二个维度是怎么教。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问题,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问题。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到现在为止还不尽如人意,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思辨的层面上,所以教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课程的特性和价值,我们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们依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语文吗?是语文课程吗?是语文内容而不光是“教材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内容”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你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了吗?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了吗?
那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
我们都知道,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则故事。
传说有一位国王给大臣们一个任务:编一套古今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传给子孙。大臣们悉心搜集后,编成智慧大全共12本,国王看了,说太厚。大臣们精心挑选后,编成智慧大全一本,国王看了,又说太厚。大臣们反复斟酌,编成智慧录一章,国王看了,还说太厚。大臣们又把一章缩成一页,一共40条,国王看了,还是“太厚了”那句话。最后,大臣们从40条格言中精心选了一句,国王看后满意了。
最后选中的格言,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那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王让全国所有的人都记住这句话,于是人们变得勤劳了,国家也变得富裕强盛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繁中求简,才能成功!
语文教学也同此一理。语文教学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如何取舍。任何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都会在几十个点上。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字、词、句、篇、点、语、修、逻等;从能力的角度来说,有朗读、默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能力;还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习惯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内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项目。一篇课文就是一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部位都有研究的价值。正因为每篇课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征,因此我们常常会做出错误决断:一节课教学内容多则七八项,少则四五项,面面俱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锅煮,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结果难免“少慢差”。
删繁就简是一种大智慧。我国古代许多智者,都提倡简洁,“大道至简”“多则惑,少则得”“删繁就简三秋树”“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国的古文,少则几十字一篇,多则三五百字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很少见。国画,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国粹京剧,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来却妙趣横生。可见,简洁比起繁杂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现代的智者,同样提倡简洁。现代社会有二八定律之说。它倡导“有所为,有所不为”“四两拨千斤”,这些观念,对于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同样是难得的法宝。
选择教学内容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什么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顺向思路,常规思路;还有一种是从“什么不需要教”的角度来思考,这是逆向思路,非常规思路。教学中采用两种思路比采用一种思路常常更富创意。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三不教”:学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某个内容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也许更好,不教。有了这四不教,一篇课文需要教的内容就不多了,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们分学段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显字词和朗读,其它内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学,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低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和朗读,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自学或点到为止。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可教的内容有如下几项:①学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③掌握“盼望”等8个词语;④体会感叹句子表达的情感;⑤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⑥理解课文内容;⑦了解童话有三次反复、对话多等特点;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虫,蚜虫是害虫;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⑩学习自主识字的方法。如果选定以上10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两课时教完的话,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有5项之多。“多则惑”,一手抓5只跳蚤,结果一只也抓不住。
对以上内容,可作如下选择:①②③项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朗读等内容,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应牢牢抓住不放;④项的感叹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别的课文中去教;⑤⑥两项理解课文内容,一点不难,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项关于害虫、益虫的知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懂得,属于已知;⑨项培养科学精神,应以渗透为主,不必单独设项;⑩项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项进行。这样经过筛选、整合,教学内容只剩下①②③项,其中③项学词语又可以与①②项结合着进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两项,可以分别安排在两课时完成。这样安排,每课时凸显一个重点,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地教学,效果会高很多。
又如《地球爷爷的手》,花太多时间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师甚至以此为重点,更是费力不讨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反反复复才找到妈妈的,花许多时间去问,也似乎大可不必,让学生多读几遍,再模仿着自创一段岂不更好!总之,低段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应遵循强化字词和朗读的原则,为学生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二,高段,要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其它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凡是学生已学已知的,决不重复讲解;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的教学重点要选择学生必须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内容。
如薛法根老师教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重点选择了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课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把“?”号拉成了“!”号,二是让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三个事例时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其余如生字、生词、朗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里讲的三个故事等内容,一般教师都可能选作重点的,他都没有教。因为他认为,学生在课前对这些内容已作充分预习,学生手里占有的资料甚至比教师的还多,再教这些,难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的选择的确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