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其实射不穿盔甲,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还要射箭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因为古代士兵的披甲率也都不是很高。我们都知道,弓兵,可谓是古代冷兵器战场当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兵种。一个事实是:在古代,能够担任弓兵职位的士兵,都是步兵当中的佼佼者,所以他们才能开那些硬弓强弩。不过我们据目前的研究发现,在冷兵器战场中,一直是“防高于攻”,弓箭手射出的弓箭,其实根本穿不透那些防御力惊人的甲胄。既然是作“无用功”,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还要射箭呢?

首先,弓箭的确射不穿甲胄,但是一般而言,近战武器也无法做到“穿甲”。其实弓箭的威力,的确被我们长久以来的印象夸大了。古代的弓箭,对于那些身穿重铠,气力过人的悍将来说,的确是“无足轻重”。我们翻开《宋史杨再兴传》,当年杨再兴鏖战小商河,身上中的箭,都好像一个刺猬了,依然是“力战而死”。不过弓箭不能穿甲,难道其他冷兵器就能够做到了吗?当然也不能。尤其是在欧洲出现了成熟的铁罐头“板甲”之后,我们发现那个时候的欧洲骑士决斗,都是下马,用匕首找盔甲之间的缝隙杀伤敌军,为什么?就是因为常规武器,已经不能穿透防御力独步古今的板甲了。

盔甲既然拥有着这样过人的防御,那仗还怎么打的起来?你也伤不了我,我也伤不了你。其实话题到这,答案就已经昭然若揭了:古代士兵的披甲率,一直都不是很高。是的,甲胄高防御的背后,也就是他制作工序的复杂。在历朝历代,不要说披甲率达到百分之百,就是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也堪称一支“无敌雄师”了。在明末的浑河之战中,明军不要说甲胄,有的士兵连鞋都没得穿:在这个时候,弓箭当然是足以致命的杀伤武器。

综上所述,因为古代士兵的披甲率也不是很高,弓箭仍然有着不俗的杀伤力。

热心网友

谁说非要射盔甲?盔甲在古代主要是防止流矢伤到自己。如果遇到神箭手,他专射敌将裸露在外的部位,如脸部、眼睛、脖子等,而且箭头上常蘸上毒药,伤到你一点皮肤,就可能要你的命(《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四回,金*手徐宁、井木犴郝思文二人与方腊军遭遇,徐宁脖子上中了一枝药箭,不幸毒发而亡。还有关羽刮骨疗伤,就是因为中了毒箭)。如果用强弓、强弩,一般的盔甲照样射穿。

在古代大规模战争人数众多,所以配置的一般是重磅长弓和强弩,不一定非要准头,主要是射程和威力。一片箭雨过去,不拿盾牌的就会倒下一片。在偷袭敌军营寨、粮草时,箭头上绑上点火的油布,可以很容易达到目的。

武举考试中骑射、步射那是必考科目。有名的武将都配有良弓。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出《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李世民也是一位优秀的射手,“李世民: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这可不是吹的。

中国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历史遗址中发现了一把弩,它是人类考古发现以来第一把完整的弩。这把弩的总长度约1.5公尺,高度约1.2公尺,被发现的时候仍然被半埋在兵马俑的旁边。
从历史文献中推测,这把秦陵弩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射程可达792公尺(大约9个足球场的长度),其威力是现代步*的两倍(现代步*的射程只有396公尺)。根据对许多历史文献的分析,弩是古代战国时期中取胜必不可缺的武器。从这把弩的规格推测,专家认为弩可能就是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关键因素。

弓箭就相当于现在的步*、机*一样,可及远射杀敌军,是古代战场上不可缺少的利器!

热心网友

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远程武器,弓箭在射击时需要向上倾斜一定角度,依靠下坠的俯冲力和齐射时的覆盖面来杀伤敌军。这种万箭齐发的场面除了心理上的震慑外,更主要的是对敌军铠甲的*。
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弓箭射入敌兵体内,最终造成对方死亡的可能并不是弓箭,而是创口引起的病毒感染。所以,想要彻底防御弓箭伤害,就需要穿重甲。但冷兵器时代,养重甲兵是非常消耗财力的。
正因为弓箭的存在,所以冲锋陷阵的都是重甲兵,如果没有了弓箭威慑,那敌军攻击成本将大大降低,毕竟连轻装步兵也能冲锋了。
弓箭的另一个作用是射杀对方骑兵的马匹,既然士兵穿了重甲,那我射倒战马,一样可以延缓对方冲锋。那为什么马不可以穿重甲呢?有,但多数情况下是轻甲。因为人着重甲已经对马的体力形成消耗,如果再给马披挂重甲,那战马就无法长途冲锋了。
古代作战,并不是敌军靠近了才会交战,而是在沿途就会进行梯次阻击。在火炮没应用前,弓箭有效射程可达150米,而且射速高于弩,是弩的最佳搭档。所以我国古代的军队,一直是弓弩并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