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
金属之所以能导电,就是因为金属的自由电子较多,便于电子的相互流动,因此电子材料必须由导电性佳的材质制成。电子还有个特性,带负电的电子容易受到正电压的吸引,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又从爱迪生效应中得知,当加热金属物质时,活跃于质子外围的自由电子容易产生游离现象,温度高导致电子活性增强,此时若空间中有一正电压强力吸引,游离的电子就会在空间中流动。
基于这几个当时已被了解的知识,佛来明(J.A. Fleming)于1904年制造出第一支二极真空管,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将二极管加以改良,于1907年制造出第一支三极管,既然成功研发了三极管,真空管的应用开始实现,真空管的发展从此一日千里。
扩展资料:
真空管拥有三个最基本的极,第一是“阴极”(Cathode,以K代表):阴极当然是阴性的,它是释放出电子流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块金属板或是灯丝本身,当灯丝加热金属板时,电子就会游离而出,散布在小小的真空玻璃瓶里。
第二个极是“屏极”(Plate,以P代表),基本上它是真空管最外围的金属板,眼睛见到真空管最外层深灰色或黑色的金属板,通常就是屏极。屏极连接正电压,它负责吸引从阴极散发出来的电子(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作为电子游离旅行的终点。
第三个极为“栅极”(Grid,以G代表),从构造看来,它犹如一圈圈的细线圈,就如同栅栏一般,固定在阴极与屏极之间,电子流必须通过栅极而到屏极,在栅极之间通电压,可以控制电子的流量,它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水龙头一般,具有流通与阻挡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真空管
热心网友
真空三极管的发明,“无线电之父”,Lee de Forest
光荣与梦想
我们上一节所描述的就我们一节的主角之一,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人,“无线电之父”,Lee de Forest 于 19 年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时,新兴的无线电行业所面临的局面,那时的情形很像今天互联网发展的初期。19 年 6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Lee de Forest 和其它
615 名毕业生一起坐在 Battell Memorial 教堂聆听他们的校 Timothy Dwight 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我们需要接收这种观点,即希望的
大门为我们打开,充沛的精力需要我们展现,伟大的思想和目标由之而激励,对未来的信念必然会在我们心中生根,这就使耶鲁的生活所带给
你们的,这就使耶鲁的精神。”——耶鲁的精神就使“坚忍”(grit),就像铺路的砂石一样承受往来车辆的碾压,并成为它们前进动力的来
源。耶鲁的未来和这个家的未来紧紧的联系再一起。那时的美国人都相信,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将成为“美国的世纪”。美国的科技的高速
发展,在美西战争中的辉煌胜利,还有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都让人相信这个国家前途无限。
Lee de Forest 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他是一个志向高远的学生,他渴望着毕业后大展宏图。他一直希望成为像爱迪生、特斯拉、还有马可尼
那样的能够彪炳史册的发明家。他选择的博士论文方向也是着眼未来的。电磁现象在 17 年的时候还是一个新鲜玩意,谁也无法预料它的未
来。但是 Lee de Forest 慧眼独具,将电磁波选定为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他在学习期间如饥似渴的阅读者电气科学伟大先行者们的文
章和专利,赫兹、爱迪生、特斯拉,还有马可尼。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做出伟大的发明,名垂青史。Commencement 在英文中是毕业典礼
的意思,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开始。对于 Lee de Forest 来说,19 年 6 月的毕业难道不是一个新的开始吗?
Lee de Forest,这个在大学毕业时被全班学生选为最“难看”的人,1873 年 8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在全班同学中,他
的家乡是最靠南的。他的母亲叫 Anna Margaret Robbins,是一位“五月花”乘客 Richard Robbins 的直系后代。而他的父亲 Henry Swift
de Forest 的远祖是一位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1636 年曾在曼哈顿岛上建立了一座烟草种植园。其曾祖 Gideon de Forest 曾在 Light
Horse Harry Lee 将军手下为美国的而战。Lee de Forest 和其祖父的名字即由此而来。Lee de Forest 的父亲 Henry de Forest 毕业
于耶鲁大学,是一个狂热的公理会教派牧师。他曾在南方首府 Richmond(里士满)亲眼目睹一群刚刚了黑奴簇拥着林肯进入城内。他因
此下定决心,要如*殉道以拯救人类那样,为黑奴而献身。因此,当 1879 年,当阿拉巴马州专为教育黑奴的泰拉迪拉学院
(Talladega)需要一个新校长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职位。
Lee de Forest 的童年就是在泰拉迪拉,这个黑人占到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小城里渡过的。这个小城的另一半人口是白人,用小 Lee de Forest
的话来说,他们是“造反的”,他们对任何北方人都充满着敌意。但 de Forest 家的人不会为这些困难吓倒,Henry de Forest 决心以母校
为榜样,改造这所目前只能教黑人识字和简单算术的学校,使之成为学术的研究殿堂。
由于他父亲的工作,小 Lee de Forest 也受到池鱼之殃。黑人孩子老是躲开他,而白人孩子总是起伏他。甚至他的弟弟也总是与他打斗
不止。Lee de Forest 童年的乐趣几乎都来自他的阅读。在所有读物中他最钟情于 Youth’s Companion 周刊。能吸引他的总是些科技方面的
文章,他甚至根据文章中的介绍,自己造出一辆小火车来。另一个令 Lee de Forest 感兴趣的是美国专利局的专利公报,他总是在不停模仿
别人专利上面的图写呀画呀,一心想弄出自己的发明。他并不满足于停留于纸面上的思想,他总是想做点什么新鲜的东西出来,因为这,他弄
坏了家里不少东西。几十年后他回忆道:“我慢慢学会发明是一个使人渐渐清醒的过程,拆掉旧的,建造新的,很多发明思想一下子就破灭了
,致使因为新的事实的出现。”
随着年岁日增,Lee de Forest 与父亲的矛盾渐渐尖锐了起来。老 de Forest 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传教事业,也成为一个牧师。而小 de
Forest 希望做一个发明家,打算进入耶鲁的 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 学习科学和工程。而顽固不化的老 de Forest 认为学习那些玩
意是有辱门风的,坚决不同意。在 10 年 10 月,Lee de Forest 17 岁时,言辞恳切的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求父亲认真考虑并尊重自己
的愿望,而且这样做还能节省不少的学费。在这封信的背面,Lee de Forest 引用了 Longfellow 的一首诗:
伟大的人给我们做出榜样,
人人都能使自己变得高尚。
当告别时刻降临我们头上,
沙滩上的足印将刻下辉煌。
他并向母亲请求:“亲爱的妈妈:让我能够流芳百世的就是我的发明。为此,我必须学习科学。”但是,他的父母回复他的只是坚决地拒绝。
但是小 de Forest 没有屈服。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甚至冒充父亲名义写信给爱迪生,希望爱迪生能回信劝说父亲,满足自己的愿望,但是
Menlo Park 那边始终没有回信。冷战进行到 11 年 3 月,父亲终于让步了。但在进入 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 学习机械和电气工
程之前,Lee de Forest 得在 Mount Hermon Academy 的预科先学习两年。
由于家境并不富裕,Lee de Forest 在耶鲁大学必须要省吃俭用。他必须吃便宜的饭菜,但这样的饭菜要么没有熟,要么里面有蟑螂。以
每小时 10 美分的工资为人做心理学测验的统计图表。当走投无路时,他还得向同学借钱。由于经济的拮据,他总是在憧憬着自己的发明有一
天能为自己赚大钱。他在学习期间不断的发明一些小玩意,比如用于引擎的蒸汽冷凝器、地下电车系统、甚至还有裤子的起褶器和挖耳勺。但
是没有商家对这些感兴趣,他的方案毫无例外的全被退回。但他毫不气馁,他深信自己的天才、和“坚韧”的意志能够使自己在即将到来的新
世纪中建立一番功业。在耶鲁大学时,他仍然像以前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这时他崇拜的偶像是特斯拉(Nicolas Tesla,1856~1943,磁感应
强度单位“特斯拉”即是为了纪念此人)。这个来自塞尔维亚的科学怪才(四十年代超人漫画中的科学狂人就是以他为原形的),发明了交流
发电机和马达,发明了“特斯拉”线圈(变压器)。在大学四年级时,特斯拉激发了 Lee de Forest 对电气科学的强烈兴趣。他决定留下来
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学习电气科学。而且他很幸运,遇到一位良师,Josiah Willard Gibbs。从吉布斯那里,Lee de Forest 打下了扎实的数
学基础,并对电磁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他因而坚信,电气科学的未来就在于麦克斯韦尔预言了的、赫兹证实了的这种看不见
的“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卓越的预见。
18 年美西战争爆发后,Lee de Forest 应征入伍。但是他不是在 4 月 25 日宣战时就马上加入军队,而是在局势已经很明朗的五月份
“投机”入伍。在康涅狄格州的军营里渡过一个难熬的夏天之后,在当年的 10 月,他便回到纽黑文,继续他的博士论文。
在接下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位于一间阴暗、寒冷的地下室里做了几个月的实验。终于他按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Reflection of
Hertzian Waves from the Ends of Parallel Wires,这可能是北美*第一篇关于无线电的博士论文。于是,在 18 年 6 月,通往“无
线世界”的大门向 Lee de Forest 博士敞开了。
热心网友
Lee de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