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求详解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西江月 司马光 【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是事后的追想,时间该是月明之夜;地点是深院之中。“飞絮游丝”句很形象。“深院月明人静”句,渲染气氛很好。我原以为这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不一定必有其事。又按作者曾被外放知永安军,知许州,曾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绝口不论事……”。依此,此篇该是依托之作。“佳人”比宋王。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上片女子的美,下片写自己对她的感情和酒醒后的怅惘。这首词写的是宴会上所看到的一位舞妓。上阕写她的美姿,下阕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挽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西江月》全篇只有五十个字,在词中属于小令。司马光这首词以很短的篇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是很别致的。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曹子建《洛神赋》中对于洛神出场的描写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灌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迥雪。”后面还写道:“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司马光的写法很可能是从这里化出。然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是眷恋不已?是怅惘?是感伤?所有这些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要读者从这一句景语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