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5:30
目前,我国*性金融机构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传统的职能定位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开发银行虽然已由传统的*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但需要由国家在市场化筹资、风险管理、贷款项目评审、基金管理、投资业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上通过定位和专门立法进一步巩固和明确。
第二,业务领域未能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相应的动态调整。国家开发银行在“两基一支”领域的传统业务已经受到商业银行的竞争,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发银行又提出了新的融资需求,如“走出去”、社会瓶颈等领域。进出口银行传统的*性业务已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出口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提高,不再主要依靠*性贷款支持;传统*性金融业务比重大幅下降,以支持“走出去”为主的自主经营业务迅速上升。近年来,农发行又逐步开展了一些与其职能相关的商业性业务,但业务管理上,并没有对*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从制度上加以区分,增加了*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混合经营的道德风险。
第三,缺乏健全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我国*没有建立起对*性银行动态注入资本金的制度。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其中农发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并且农发行和进出口行都没有根据五级分类标准提足呆坏账准备金。
第四,尚未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按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我国3家*性银行在治理结构的建设方面尚有较大距离,如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备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等。随着定位、资本金补充等问题的明确,能不能建立起既符合*性银行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结构,对*性银行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在我国3家*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实行市场化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业绩水平相对较高,但开发银行还应建立多元化筹资来源、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