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1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03
从病蟹中分离到小型核糖核酸病毒,同时分离到弧菌和气单胞杆菌。病症,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蚬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随着病情的发展,步足爪尖变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故称为颤抖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黑色或*,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肝胰脏*变淡或成黑色,河蟹常停滞在岸边。预防方法,7〜9月高温季节,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每10〜15天施一次,每亩1千克。治疗方法,外用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用200克,化水全池泼洒;内服四黄粉,每千克饵料中用药1〜2克,同时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1〜2小时后投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0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主流报道的有病毒和螺原体,在病毒性病原中报道较多的有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病蟹出现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河蟹颤抖病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出现,现在(21世纪)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河蟹是该病唯一的敏感种类,从体重3g的蟹种至300g以上的成蟹均可患病。3~11月为主要发病季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04
引起河蟹弧菌病的病原有多种弧菌,其中主要包括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该类菌主要感染血淋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放养密度高,饲养过程中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侵入,使蟹体表受损,水质污染。投喂人工饲料过多,导致弧菌继发*染。病蟹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浅,白色不透明,发育*,停滞不前。病蟹组织中,特别是鳃组织中,有血细胞和细菌聚集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濒死或刚死的病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病蟹身体瘦弱,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匍匐在池边,多数在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趋光性差,体色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有时病蟹呈昏迷不醒状。随着病情发展,胸足伸直失去活动能力,最终聚集在池边浅滩处死亡。危害:危害幼蟹,蚤状幼体甚至大眼幼体。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如若幼体染病,l天~2天内即会导致“全军覆灭”。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夏季,流行水温25℃~30℃。诊断:将病蟹的血液淋巴涂片,若发现有弧状、螺旋状或S型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具该病症状的,基本可判定为此病。对于早期患病幼体,通过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在4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到细菌在幼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活泼游动。确诊需用弧菌多价血清进行凝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