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什么时候有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4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9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才有的。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扩展资料:

《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五百 多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拥有极高的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19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20

中 国 人 在 三 皇 五 帝 以 前( 距 今 约 五 千 年 ),就 有 了 姓 。那 时 是 母 族 社 会 , 只 知 有 母, 不 知 有 父 。 所 以 “ 姓 ” 是 “ 女 ” 和 “ 生 ” 组 成 , 就 说 明 最 早 的 姓 , 是 跟 母 亲 的 姓 。 夏 、 商 、 周 的 时 候 , 人 们 有 姓 也 有 氏 。 “ 姓 ” 是 从 居 住 的 村 落 , 或 者 所 属 的 部 族 名 称 而 来 。 “ 氏 ” 是 从 君 主 所 封 的 地 、 所 赐 的 爵 位 、 所 任 的 官 职 , 或 者 死 后 按 照 功 绩 , 追 加 的 称 号 而 来 。 所 以 贵 族 有 姓 、 有 名 、 也 有 氏 ; 平 民 有 姓 , 有 名 , 没 有 氏 。 同“ 氏 ” 的 男 女 可 以 通 婚 , 同 “ 姓 ” 的 男 女 却 不 可 以 通 婚 。 因 为 中 国 人 很 早 就 发 现 这 条 遗 传 规 律 : 近 亲 通 婚 对 后 代 不 利 。
唐 太 宗 的 时 候 — — 公 元 627 年 , 有 个 吏 部 尚 书 高 士 廉 , 把 民 间 的 “ 姓 ” 记 录 下 来 , 写 成 一 本 书 《 氏 族 志 》,颁 布 天 下 ,作 为 当 时 推 举 贤 能 作 官, 或 撮 合 婚 姻 的 依 据 。
中 国 旧 时 流 行 的 《 百 家 姓 》 是 北 宋 ( 公 元 960 年 ) 的 时 候 写 的 , 里 面 一 共 收 集 了 单 姓 408 个 , 复 姓 30 个 , 一 共 438 个 。 发 展 到 后 来 , 据 说 有 4000 到 6000 个 , 但 是 实 际 应 用 的 , 只 有 1000 个 左 右 。
世 界 各 国 都 有 “ 三 大 姓 ” 的 说 法 ,英 国 是 :Smythe, Jones, Williams ; 美 国 是:Smith, Johnson, Carson ; 法 国 是 : Martin, Bernard, Dupont ; 德 国 是 :Schultz, Mueller, Shmidt ; 苏 联 是 : Ivanov, Vasiliev, Deternov ; 中 国 呢 ? 有 张 、 王 、 李 、 赵 , 四 个 大 姓 , 历 史 悠 久 , 分 布 广 泛 , 而 且 都 是 皇 帝 赐 姓 。 根 据 最 新 的 统 计 , 单 是 姓 张 的 , 就 有 一 亿 人 , 这 恐 怕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姓 了 吧 。
1977 年 史 学 家 李 栋 明 , 在 《 东 方 杂 志 》 上 发 表 过 一 篇 有 关 “ 姓 ” 的 论 文 , 文 中 指 出 :
华 人 最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张 、 王 、 李 、 赵 、 陈 、 杨 、 吴 、 刘 、 黄 、 周 。 这 十 个 姓占 华 人 人 口 40% , 约 四 亿 人 。
第 二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徐 、 朱 、 林 、 孙 、 马 、 高 、 胡 、 郑 、 郭 、 萧 。 占 华 人 人 口 10% 以 上 。
第 三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谢 、 何 、 许 、 宋 、 沈 、 罗 、 韩 、 邓 、 梁 、 叶 。 占 华 人 人 口 10% 。
接 下 来 的 15 个 大 姓 是 : 方 、 崔 、 程 、 潘 、 曹 、 冯 、 汪 、 蔡 、 袁 、 卢 、 唐 、 钱 、杜 、 彭 、 陆 。 加 起 来 也 占 总 人 口 的 10% 。
换 名 话 说 , 在 中 国 十 亿 人 口 中 , 有 七 亿 人 姓 了 这 45 个 大 姓 。 另 外 的 三 亿 多 人 的姓 , 都 是 比 较 少 见 的 , 象 毛 、 江 、 白 、 文 、 关 、 廖 、 苗、池 等 等 。

中 国 人 在 三 皇 五 帝 以 前( 距 今 约 五 千 年 ),就 有 了 姓 。那 时 是 母 族 社 会 , 只 知 有 母, 不 知 有 父 。 所 以 “ 姓 ” 是 “ 女 ” 和 “ 生 ” 组 成 , 就 说 明 最 早 的 姓 , 是 跟 母 亲 的 姓 。 夏 、 商 、 周 的 时 候 , 人 们 有 姓 也 有 氏 。 “ 姓 ” 是 从 居 住 的 村 落 , 或 者 所 属 的 部 族 名 称 而 来 。 “ 氏 ” 是 从 君 主 所 封 的 地 、 所 赐 的 爵 位 、 所 任 的 官 职 , 或 者 死 后 按 照 功 绩 , 追 加 的 称 号 而 来 。 所 以 贵 族 有 姓 、 有 名 、 也 有 氏 ; 平 民 有 姓 , 有 名 , 没 有 氏 。 同“ 氏 ” 的 男 女 可 以 通 婚 , 同 “ 姓 ” 的 男 女 却 不 可 以 通 婚 。 因 为 中 国 人 很 早 就 发 现 这 条 遗 传 规 律 : 近 亲 通 婚 对 后 代 不 利 。
唐 太 宗 的 时 候 — — 公 元 627 年 , 有 个 吏 部 尚 书 高 士 廉 , 把 民 间 的 “ 姓 ” 记 录 下 来 , 写 成 一 本 书 《 氏 族 志 》,颁 布 天 下 ,作 为 当 时 推 举 贤 能 作 官, 或 撮 合 婚 姻 的 依 据 。
中 国 旧 时 流 行 的 《 百 家 姓 》 是 北 宋 ( 公 元 960 年 ) 的 时 候 写 的 , 里 面 一 共 收 集 了 单 姓 408 个 , 复 姓 30 个 , 一 共 438 个 。 发 展 到 后 来 , 据 说 有 4000 到 6000 个 , 但 是 实 际 应 用 的 , 只 有 1000 个 左 右 。
世 界 各 国 都 有 “ 三 大 姓 ” 的 说 法 ,英 国 是 :Smythe, Jones, Williams ; 美 国 是:Smith, Johnson, Carson ; 法 国 是 : Martin, Bernard, Dupont ; 德 国 是 :Schultz, Mueller, Shmidt ; 苏 联 是 : Ivanov, Vasiliev, Deternov ; 中 国 呢 ? 有 张 、 王 、 李 、 赵 , 四 个 大 姓 , 历 史 悠 久 , 分 布 广 泛 , 而 且 都 是 皇 帝 赐 姓 。 根 据 最 新 的 统 计 , 单 是 姓 张 的 , 就 有 一 亿 人 , 这 恐 怕 是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姓 了 吧 。
1977 年 史 学 家 李 栋 明 , 在 《 东 方 杂 志 》 上 发 表 过 一 篇 有 关 “ 姓 ” 的 论 文 , 文 中 指 出 :
华 人 最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张 、 王 、 李 、 赵 、 陈 、 杨 、 吴 、 刘 、 黄 、 周 。 这 十 个 姓占 华 人 人 口 40% , 约 四 亿 人 。
第 二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徐 、 朱 、 林 、 孙 、 马 、 高 、 胡 、 郑 、 郭 、 萧 。 占 华 人 人 口 10% 以 上 。
第 三 大 的 十 个 姓 是 : 谢 、 何 、 许 、 宋 、 沈 、 罗 、 韩 、 邓 、 梁 、 叶 。 占 华 人 人 口 10% 。
接 下 来 的 15 个 大 姓 是 : 方 、 崔 、 程 、 潘 、 曹 、 冯 、 汪 、 蔡 、 袁 、 卢 、 唐 、 钱 、杜 、 彭 、 陆 。 加 起 来 也 占 总 人 口 的 10% 。
换 名 话 说 , 在 中 国 十 亿 人 口 中 , 有 七 亿 人 姓 了 这 45 个 大 姓 。 另 外 的 三 亿 多 人 的姓 , 都 是 比 较 少 见 的 , 象 毛 、 江 、 白 、 文 、 关 、 廖 、 苗、池 等 等 。

参考:
http://board.verycd.com/t19476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20

2boyvoice(2boyvoice)

级别:本站元老
发帖:6909
积分:7285
来自:
注册:2002-06-07
:0 :0

[史志研究] 文昌的《百家姓》(转载)

我国的百家姓,曾有三个版本,北宋时编的《百家姓》收集了408个单姓和30个复姓。而我们文昌现在只有单姓145个。
现在人们一说起百家姓,就是《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然而,把“赵“姓作为第一姓,排于438个姓氏之前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部《百家姓》为北宋时所编,宋代皇帝姓“赵“,故尊“赵“为第一姓。皇姓为天下第一姓,谁敢说个不字?而在明代编的《皇明千家姓》,又因为明朝皇帝姓朱,便改“朱“为第一姓。而清代编的《御制百家姓》却改“孔“为首姓,原因是清代尊孔,故将孔老夫子之姓定为第一姓,这也顺理成章。而我们文昌为何把陈姓排在百家之前,可能是因为姓陈的人口多,分布广,因而在县志上各姓的排列中,陈姓为第一姓。
据新编县志记载,我市145个姓氏分别是:陈、符、林、黄、韩、王、吴、李、邢、张、周、潘、郑、云、何、许、杨、梁、冯、刘、蔡、曾、詹、苏、郭、罗、谢、叶、龙、范、伍、翁、邓、卢、黎、洪、吕、钟、朱、孙、庄、欧、高、唐、严、莫、傅、赵、姚、徐、华、史、赖、余、方、颜、宋、魏、廖、彭、马、岑、丁、石、曹、江、邝、蒙、沈、谭、丘、钱、汤、安、连、凌、胡、袁、杜、陆、甘、侯、文、麦、祝、骆、萧、温、汪、田、董、贾、薛、戴、金、阮、齐、庞、程、蒋、孟、洗、陶、裴、殷、秦、尤、左、关、劳、简、卫、邹、柯、钮、梅、瞿、姜、孔、白、崔、康、邵、龚、宁、吉、辛、利、英、郁、单、贺、施、俞、涂、海、屠、戚、鲍、焦、覃、植、窦、缪、樊等。
我市的姓氏史,是一部历代移民的记录史。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市自新石器时代已经有先民在昌洒的凤鸣村一带生活了,姓甚名谁尚无资料可考。新编县志记载:“文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唐宋以来,尤其是元、明、清数代,从*迁徙来的,少数民族甚少,汉族居多“。在我们海南,黎族是土著民族,但文昌黎族同胞很少,原来居住白延、会文一带的白延峒(35峒)的黎族居民,都是明初守白峙港的黎兵自然汉化了的后代,据说1932年前在会文还有4户人家,但到了当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其所部及空军一个分队来琼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时,搞白色恐怖,实行“强化统治“,还把抓到的黎胞当作野人,装在笼子里在海口游街示众,这4户黎胞当时也被赶出了文昌境,所以才有“文昌无黎“一说。这些被赶出文昌的黎胞到底姓什么,也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现在,要研究文昌的百家姓,就应该从各姓的来琼来文始祖查找。有些姓是一祖过海在文昌落户,有些是多祖同时过海分散定居,各有不同派系。例如文昌百家姓之首?quot;陈“氏,据新编县志上记载,来琼来文始祖就有43人,最早的是北宋嘉熙年间从福建的莆田迁到我市的坊园定居的陈璠。宋代来了15位,元代来了7位,明代来了16位,有3位年代不详,这些人中有15人是从福建的莆田迁来的。明景泰间从莆田落户青蓝都沙尾村的陈端,他的后代就分布于霞场支等65个村庄。现在,陈姓在文昌分布于25个镇(办事处)与罗豆农场共有979个村,而最多的是重兴与锦山,其中重兴73个村,锦山69个村。作为一个姓族聚居的村子,在我市应首推“白延林“,也就是会文的湖村,这个村子居住的全是姓林人家,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已经繁衍生息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按照子孙的人数在村中建了一字摆开的十八*子,俗称“十八行“,各行之间数量不等,多的有十间八间,少的有五间六间,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农村民居的独特建筑。
在这百家姓中,我们往往把人多的说成大姓,人少的说成小姓。在文昌被认为人多的在县志上排在姓氏之前十名的是“陈符林黄韩王吴李邢张“。而排在后10名的姓是“海屠戚鲍焦覃植窦缪樊“。有81个姓氏居民分布都在10个村子以下,其中有28个姓的居民各自只分布在一个村庄之中。不过,姓氏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名词,并不是说姓什么就好,姓什么就不好,更不能说同姓共族一家亲。因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晴“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
作为姓氏,同姓共族,在历史上虽然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有句俗话说“在家靠兄弟,出外靠朋友“,这是指同姓共族的兄弟能够互相帮助。尤其是当人们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谋生时才更觉同姓共族的情份之可贵。我们的华侨在国外谋生,他们一般都会以姓氏来联谊乡情,人数较多的姓几乎都设立“X氏社“或建“X氏祖祠“,在姓族的基础上,又成立起联合各姓的地域性会馆或同乡会,如新加坡的琼州会馆,创立于1854年,至今已有240年的历史了,会馆的目的是“尽了联络乡谊,排难解纷的任务,这对当时远渡重洋,孑然一身作客他乡的琼籍同乡来说,确是给予无限的温情与稀有的照顾“(见新加坡琼州会馆135周年纪念特刊)。泰国的海南会馆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其目的也是“敦睦乡谊,共谋乡侨福利“(见泰国海南会馆42周年纪念特刊)。而在国内,初期曾把祖祠当作封建的东西,属于*之列,列祖列宗牌位被毁,祠堂也改作他用。而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又掀起一股盖祠堂的热潮,单单在文城就盖了5间。目前有些宗祠创立了奖教助学基金会,奖励族中的优秀学子或资助特困生上学,这是好的,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过份地张扬宗族观念,热衷于搞宗族活动,借以扬宗耀祖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造成宗族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团结,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正确地对待姓族宗亲,妥善处理好各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23:21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是北宋初年 是北宋初年 是北宋初年 是北宋初年 !!!!!!!!!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