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面粉类食物最早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5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28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少不了的一项生理活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餐桌上的内容和饮食习惯也都有不同。今天就来谈谈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和内容。

简单地说,古代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加上人口众多,很多人其实是吃不饱的,很多人都是“过午不食”,也就意味着一日两餐,而且都是以粗粮为主。直到红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后,老百姓在非饥荒年间才能算是勉强吃饱饭。其次,古代人的饮食构成、饮食方式也和现代人存在着诸多区别。

首先是主食。先秦时期,我们主要的作物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麦、黍、稷,后两者分别是黄米与小米。古代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人们并未掌握谷物制粉技术,因此只是偶尔用麦粒做成“麦饭”。至于水稻也同样不被重视,因为古代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属于北方,水稻种植规模实在极为有限。这意味着倘若王公贵族和孔孟先哲们要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难以下咽的粗粮。

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逐渐推广,才出现了较为原始的饼、馒头和面条,但这并未对古代中国人的粮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历史性改变发生在唐朝,此时大麦、小麦和小米在北方成为主要作物,水稻成为南方的主要粮食来源,因此大米在北方的价格远超小米、面粉,遂成为当地富人的专属“奢侈品”。直到大批北方宋人衣冠南渡,在面制品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南方的小麦种植规模才渐渐扩大。这时候,临安城的饮食上已“无南北之分”了。

说完主食,再来说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在如今中国家庭,最多的是猪肉,牛羊和鸡鸭鱼肉次之。不过在魏晋至南宋初期的漫长时光中,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放牧区域持续扩大, 羊肉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肉类。以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为例,其中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羊奶所制成的,宋朝时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民间百姓自然争相食用羊肉。直到金兵占领北方后,江南地区羊肉产量供不应求,人们才转而食用猪肉。

由于古代要用牛耕田,因此历代王朝大都禁止食用这一“生产资料”,过年时如果嘴馋想吃牛肉,只能冒险去买“黑市牛肉”——宋朝时一头活牛不过5到7贯钱,杀完之后却能轻易卖到20到30贯钱。纵然价格如此高昂,有钱人家仍是趋之若鹜。此外,古代中国还有着数量可观的野生动物群,因此在年夜饭中,大量野味充当了肉食来源,比如曹植在他的《名都篇》曾写道:“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无论是麋鹿、梅花鹿、老虎、豹子、熊、野牛、山羊、孔雀都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又以鹿肉最为常见,鹿尾、鹿筋、鹿心、鹿舌都是名扬一时的下酒菜。

石崇

说了这么多肉类,再来看看古代年夜饭上能有什么蔬菜。在古代冬季,能吃到的蔬菜实在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在北方,普通百姓们为了冬天有菜吃只能提前腌制咸菜,因此晋朝时石崇能在冬天让来宾吃到韭菜,也算是一大炫富方式了。到了唐朝,长安附近有许多温泉,皇室于是安排专人负责利用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宋朝时,温室技术进一步推广,北方民众的年夜饭上才逐渐有了蔬菜。而在南方地区,过年时的蔬菜大多是牛蒡、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已经不怎么吃的植物了。

有了足够的食材,接下来就要考虑下古人如何烹制。“炒”这一烹饪方式,到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是在宋朝,在此之前,人们大多是食用烤肉(即“炙”)、羹汤和上文所说的“脍”。除了热菜,人们也喜欢吃凉菜,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春盘”。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年夜饭的口味都比现代要清淡许多,除了巴蜀地区喜食花椒外,其余地区的菜品偏咸甜,偶尔需要辣味都是靠茱萸提供。这与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辣椒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最后,就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饺子与汤圆。相传汉朝张仲景发明了饺子,但据史料典籍记载,饺子在唐朝时才初具雏形,宋朝时称为“角子”,元朝时称之“扁食”,因其形如元宝,所以有了“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明朝时,饺子已成为北方过年必备食物。而南方人所吃的“汤圆”,其前身是北宋上元节的“圆子鼓豉”,南宋时已有乳糖、山药圆子、金桔等不同口味的馅料。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从制作方法来看,和如今的汤圆并无差别。圆滚滚的汤圆被赋予了“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应景。所以在理论上,明朝北方人已经可以吃上饺子,南方人则可以享受汤圆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