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数字的书写课上老师已经教过了,有的孩子书写仍然不规范,下面是在田字格中书写数字的格式要求,希望家长帮助孩子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注意孩子每次练习书写的时间不要太长!
1、“1'象粉笔,是在日子格中从右上角附近起,斜线到左下角附近。不是简单的将两角连起来。
2、“2”象小鸭,起笔碰左线,再向上(到中间位置)、向右碰线(中间位置),略成半圆,斜线到左下角,碰线一横。
3、“3象耳朵,起笔不碰线,向上碰线,再向下碰线,略成半圆向中间弯,在虚线以上转向右下方碰线,向下碰底线,最后,弯向上碰线。
4、“4”象小旗,从上线的中间起笔,向左斜线到下格,碰左线再折右碰线。第二笔从右上角附近下去,到下面的当中碰线。
5、“5”象钩子,从上线不到一半的地方起笔,向左下到中格角,再向上超过中线画一个大半圆碰右线,下线到左线为止。最后,在上面画一横线。
6、“6”象哨子。从上线偏右一点起向下方画一个孤形,碰左线、底线,向上碰右线画成一个小圆,小圆上面超过中线。
7、“7”象锄头。从左上角到右上角画一横线,再折线向下,到底线中间偏左的地方碰线。
8、“8”象娃娃。从右上碰线到左线成半圆,拐向右下面成圆碰右线,下线、左线,在向上,在中线以上和原线相交,最后,线到右上角附近稍离起笔处为止。
注意:封口,图片上留了一点小口,孩子写的时候把握不准,所以要求封口。
9、“9”向勺子。在上格画一个四面碰线的附近向下角附近向左下面一真线到底线中间。和“8”一样封口。
10、“10”象粉笔和鸡蛋。“10”占两格,左边一格写“1”。右边一格画一格碰上、下、左、右四边线的椭圆。
热心网友
欠田字格的写法:
欠(拼音:qi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人张口出气打哈欠的样子,本义即打哈欠,即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气出则不足,故引申为不够。由此引申为借别人的财物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痴呆者常呈张嘴之状,故欠又引申指痴呆。
欠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欠"作意符的字多与气息有关,如:欷、歔、欬。困倦时舒气会产生舒服的感觉,从"欠"的字有的表示愉悦,如:欢、欣。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作图1、图2两种方向不同的形体,其字形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口出气之形。西周金文(图3)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跪坐的人形渐变为站立的人形。篆文再把张开大口的符号改成三曲笔表示出长气作图6。此字经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图5),一直到秦汉简帛(图7、8),都无大的变化。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出土文字资料中,不见单独使用的欠字,但作偏旁的欠字习见。汉代印文中的欠字旁基本保持商周的写法,与之时代相同的《说文》小篆欠字及欠字旁形体也应该是这种形体。《说文》欠字及欠字旁作可能是后人根据《说文》 "欠,张口气悟也"的说解改造的,原篆不应如此。
详细释义
读音词性释义英译例句例词
qiàn动词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打哈欠。yawn《灵枢经•九针》:"脾主吞,肾主欠。"
欠伸
身体一部分略微抬起或移动。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摺:"我欠起这病身躯出户急相邀。"
《红楼梦》第三四回:"(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墨子)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
指略微弯着身躯。曹禺《雷雨》第一幕:"(鲁贵)有点驼背,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
缺少;不够。lack;be short of白居易《寒食夜》诗:"忽因时节惊年几?四十如今欠一年。"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现代木刻》的缺点,我以为选得欠精。"欠缺;欠安;欠佳;亏欠
购物暂未给钱;借别人的财物未还;答应给别人办的事未办。owe唐吕岩《七言》诗:"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
曹禺《雷雨》第二幕:"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欠账;欠债;亏欠;拖欠
〈文言〉差,不如。not equal to施肩吾《大堤新咏》:"行路少年知不知,襄阳全欠旧来时。"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摺:"我这嘴脸实是欠,人人赞我能娇艳。"
〈文言〉牵挂;惦念。miss《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爹爹!大娘欠你,送辣面与你吃。"
〈文言〉不安。孙周卿《殿前欢•楚云》曲:"心常欠,怕笑我缃裙掩。"
形容词〈文言〉风流;体面。彭寿之《八声甘州》套曲:"知音幸遇,不由人重上欠排场。"
〈文言〉痴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君瑞真个欠,我道你,佯小心,妆大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欠部】去剑切(qiàn)
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属皆从欠。
说文解字注
张口气悟也。
段注:悟,觉也。引伸为解散之意。《口部》嚏下曰:悟,解气也。郑注《周易》草木皆甲宅曰:皆读如人倦解之解。人倦解,所谓张口气悟也,谓之欠,亦谓之嚏。《曲礼》:君子欠伸。正义云:志疲则欠,体疲则伸。通俗文曰:张口运气谓之欠㰦。按《诗》愿言则疐传曰:疐,劫也。孙毓同。崔灵恩集注云:毛训疐为㰦。今俗人云欠欠㰦㰦是也。不作劫字。人体倦则伸,志倦则㰦。玉裁谓:许说多宗毛。许释嚏为悟解气,盖用毛说也。㰦音邱据切。欠㰦古有此语,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气不足也。故引伸为欠少字。
象气从儿上出之形。
段注:彡与气同。李阳冰改篆作元。乃是古文兂耳。云上象人开口,下象气出。非也。去剑切。八部。
广韵
去剑切,去梵溪 ‖欠声谈3部(qiàn)原列梵韵,依王韵改酽
欠,欠伸。《说文》曰:"张口气悟也。"今借为欠少字。去剑切。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欠•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古文:㣓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去剑切,谦去声。《说文》作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气壅滞,欠去而解也。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噫欠为飘风。
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气乏则欠,体疲则伸。《礼•曲礼》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请出。亦作欠申《前汉•翼奉传》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又不足也。韩愈《赠张籍》诗:今者诚自幸,所怀无一欠。
又水名,在汝南。《水经注》:沙水东分为二水,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儿。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横钩)③ノ(撇)④㇏(捺)
【写法】❶""窄"人"宽。❷""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向横中线,㇖(横钩)的钩尖轻接横中线。❸"人",首笔撇从田字格中心左上侧撇向左下格,收笔撇尖略高于捺脚。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韵部声母韵母
先秦高本汉系统kʰi̯ăm
王力系统谈kʰǐam
周法高系统谈kʰjam
李方桂系统谈khjam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kʰi̯ɐm
拟音/王力系统kʰǐɐm
拟音/董同龢系统kʰjuɐm
拟音/周法高系统kʰiuɑm
拟音/李方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