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4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1-21 14:40
1、《孙中山与辛亥》是2011年12月26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渭滨,本书以人物传记与事件史相结合的特殊体裁,集中叙述了辛亥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互动,展示了孙中山及其同道在辛亥风云中的风姿,极富画面感。
2、内容简介。这本《孙中山与辛亥(修订本)》基于作者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时开设辛亥史课程所撰的讲义整理。比照一般历史著述。此次适逢辛亥一百周年纪念,作者对原书增订了不少内容,及时反映了新近研究成果,是一部跨世纪的、意蕴常新的著作,也是作者一生续写的作品。本书收录了“辛亥时期国人科学观初探”、“辛亥时期的教育改革”、“评孙中山的自由观”、“孙中山宗教思想初探”、“辛亥后孙中山对政党的选择”等文章,全面论述孙中山对辛亥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0:48
保皇党领导人康有为,生于1858年,死于1927年。其弟子梁启超(1873-1929)也是保皇党的支持者。孙中山在南洋从事*活动初期,新马两地人民的思想还是相当保守,多数支持保皇党,因此保皇党的势力相当强大。
“百日维新”失败后,18年10月26日,康有为、梁启超仓猝逃走,并分别由宫崎寅藏和平山周护送至东京。孙中山认为彼此都为国事尽心,虽然方法不同,但目标却是一样的,准备前往慰问,建立友谊。但康有为以帝师自居,自称不便与*党首领来往,托辞不见。两天后,孙中山委陈少白拜访康、梁,陈少白痛陈满清*的*,非推翻改造不可。但康有为却认为清帝圣明,总有复辟的一天。结果是不欢而散。
梁启超
19年3月2日,宫崎寅藏为了促成两党合作,奔走其间。但康有为自称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而以勤王领袖自居,并无合作的诚意。梁启超开始也有合作的意思,但当孙中山前往会见时,他又借故谢绝。
19年8月初,梁启超前来会见孙中山。孙中山是有气度的人,尽弃前嫌,和梁启超共商合并大计。经过讨论后,梁启超赞同两党合并,并推孙中山为会长,梁为副会长。会后,梁启超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在新加坡逗留的康有为时,康有为非常生气,并派人携带款项到日本,促梁启超立刻赴檀香山办理“保皇党”的事务,不得延误。于是两党合作的计划告吹。
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日本颇有往来,他的思想是徘徊在保皇和*之间,对两党合作的事是相当赞成的。但由于他老师康有为的立场,使他的立场变得摇摆不定。19年12月19日,梁启超赴檀香山之前,请孙中山写介绍信,介绍檀香山的朋友给他认识。孙中山不疑有他,写信给自己的哥哥和多位侨商,请他们支持梁启超。檀香山华侨接受到信后,对梁启超非常礼遇,并且捐出巨款。梁启超极力向华侨宣传,说“保皇党”和“*党”原属同流,名称虽然不同,宗旨却是一样的。部分“兴中会”的会员竟然被迷惑,变成“保皇党”的会员。于是梁启超就在檀香山创立“保皇党”,并设立机关报《新中国报》,宣扬保皇思想。
1900年6月,康有为寄居新加坡友人邱菽园的家,宫崎寅藏因为和邱菽园是好友,便到新加坡来探望邱、康两位。谁知康有为怀疑宫崎受清廷指使,前来谋杀他。于是向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报案,逮捕宫崎。孙中山知道后,急忙从西贡赶到新加坡营救。在孙中山新加坡友人的救援下,宫崎才获得释放,英国殖民地*禁止他再入境。
1902年2月至7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达十万言的《新民说》,把满清的*昏庸归结为人民的愚昧。同年9月,康有为在同一家报纸发表《辩*书》,攻击*派。康有为指*派一谈*,就开口攻击满洲,是一件不可解的事。满清在中国已有两百多年,现在无端引用法国人、美国人的理论在国内搞内讧,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祸患。“保皇党”的言论,对*力量的发展构成一种威胁。
1903年9月下旬,孙中山从日本到檀香山,“保皇党”机关报《新中国报》知道孙中山到来,便写文章诋毁*党,同时还涉及孙中山个人的名誉。孙中山于是在《檀香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与“保皇党”论战。孙中山指出,“*党”和“保皇党”理不相容,势不两立:*者,志在倒满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两者背道而驰。
“保皇党”以人心趋向*,恐大势将去,为挽回颓势,便在《新中国报》撰写《敬告保皇会同志书》,大肆攻击,向“*党”挑战。1903年12月下旬,孙中山发表《驳保皇报》,痛斥“保皇党”所言,似是而非。“保皇党”空言爱国,却不知道自己所爱的国家是清帝国还是中华国。
1904年3月31日,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当时旧金山关税翻译人员多为“保皇党”会员,多方阻挠孙中山上岸,并向旧金山移民局告密,说他是中国乱党。幸好,孙中山得到旧金山《中西日报》总理伍盘照和“洪门致公堂”的协助,才准入境。
“致公堂”的机关报《大同日报》主办人是“保皇党”成员,时常在报上排斥孙中山,引起“致公堂”领袖黄三德的不满,将他辞退。1904年5月,孙中山推荐刘成禺为主编,对《大同日报》进行改组,继续与“保皇党”论战,大受华侨欢迎,逐次将“保皇党”的势力扫出美国,*言论也因此散播全美。
1906年夏天,“保皇党”筹备改组政党,将组织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得到满清权贵的支助。后因闹*,梁启超于是组织《政闻会》,社员约有两百人。1906年12月2日,“*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举行周年纪念,孙中山演说“三民主义与中国之前途”,听众大为动容,纷纷捐款资助经费。后来,梁启超在“保皇党”机关报《新民丛报》对民生主义大事抨击。《民报》与他展开笔战共一年。保皇立宪之说日渐衰微。1907年10月17日梁启超等在东京举行成立仪式时,张继率领*党员出席。当梁启超致词时提到朝廷下诏,实行君主立宪时,张继等人上前,将会议捣散。
1908年9月11日,“保皇党”与“*党”在南洋展开论战。“保皇党”机关报《南洋总汇报》记者以“平实”的笔名,发表《论*不可强为主张》的文章,提出*不能行于今日,以及*足以瓜分中国的看法。孙中山也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平实开口便错》一文,指出:“时势者,纯乎人事之变迁也;*者,大圣*英雄能为,常人亦能为”。9月12日,孙中山再发表《论惧*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一文,引土耳其、摩洛哥为证,指出*决不致召瓜分。15日,接着发表《平实尚不认错》,驳斥“保皇党”的天命之说。
15年到1900年之间,孙中山*事业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失败,有国归不得,国内*根据地与活动空间尽失,而在海外宣传*又无甚效果。孙中山说:“适于其时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尤甚。当此之时,黑暗无似,希望几绝。”1908年,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保皇党”的理论也失去了市场,连本地最支持“保皇党”的富商邱菽园最后也屏弃了他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0:49
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纲领。它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以民生主义为归宿,反映了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争取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对推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列宁曾经高度评价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的不足,丝毫没有对*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自由或容许中国*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非*无以救垂亡”,而*必须“先倒满洲*”,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制度剥夺了*,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三民主义”成为了*民主派和君主立宪派斗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动员人民群众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开展了*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特别是在辛亥*前,以同盟会为核心,*党人广泛传播了民主*思想,扩大了民主*的基础,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特别是在新军中开展*宣传,直接促进了辛亥*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从此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纵观以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断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山先生以及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是辛亥*的思想基础,对整个*的进程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