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3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我个人认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合理把握和适时*,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的确,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一节成功的课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若干细节。
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这些教学细节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平时的听课体会,着重从“注重细节预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规范自身教学管理细节——促使课堂和谐;反思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细节把握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指正。
一、预设精致细节,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畅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破重难点,我们一定得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参考县教研室统一定制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很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却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部分的预设,这往往就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以下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那些操作材料?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尽可能出现的回答?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应怎样评价?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等等。只有我们在备课中充分的注重对这些细节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面对一个个学生,用有备而至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细节预设。
1、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实效
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操作材料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欧山小学的许彩霞老师在上四年级社会“商标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课时,当这节课所有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她便要求学生按小组拿出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小食品包装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仔细检查食品包装袋上标示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既缩短了学生发现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容易记住知识。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
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计须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培养情感。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
例如:中心小学的杨美荣老师曾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杨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突破口,切不能无的放夭、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避免目的不明,无须动脑、超越实际,缺乏条理的提问。
总之,恰当的提问,不是靠现场“现炒现卖”,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掌握和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提高实效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和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
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活动要达成的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掌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其次,要分析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做出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山东小学的吴兆全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他本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宗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有看、有听、有说、有演还有写,淋漓尽致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写作的灵感。
二、捕捉精彩细节,促进学生有效生成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敏锐“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具体地说,教师应着重发现以下两方面的细节: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细节的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细节的生成”而出彩,更因“细节的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教学设计”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教学设计”不仅与“细节的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教学设计”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就会更精彩。
2、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是一种很难求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把它变成课堂中生成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欧山小学的商忠义老师,上学期执教一堂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开始,商老师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设想顺序进行,认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深入,能使学生既整体把握内容,又能突出重点与难点。然而教学实践中,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起先,从生活到理论、由理论到实验、再由实验到讨论,教学过程和他想的一样流畅。但是在学生亲手操作验证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时候,问题来了,原先学生说会验证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结果操作起来五花八门,眼看结论得不到验证。商老师沉稳不乱,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随即调整教学思路。通过检查才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会使用酒精灯,有的学生不知怎样夹放物体,更不知怎样观察物体的细微变化······虽然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其他老师已教过怎样使用,但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而不会使用,在此情况下,商老师转向到教学生怎样使用酒精灯,怎样夹放物体,怎样观察物体的细微变化然,等他们基本学会了,接下来的教学基本上都在按照预设的进行。当然时间耽搁了点,但是,商老师把握细节,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课堂效果显得更加精彩。
三、规范自身教学管理细节——促使课堂和谐
1、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课堂要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课堂教学就难以有效实施。当然,规矩不能只给学生立,也要包括你自己。规矩要灵活,人性化,趣味性。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啊
3、上课时要充满*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
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教师上课要充满*,富有*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老师站到学生中间,忘掉自己是老师,不是刻意在寻找一种感觉,而完全是以一颗童心在心理上和学生相容,这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信任,是一种真正的师生情。
5、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儿童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看老师怎么做。例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首先自己说普通话,最最起码课堂教学时必须用普通话。要求学生写规范字,首先自己写规范字,尤其是课堂板书。因此,身为人师必须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学生示以做人的榜样,永远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
6、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没了,教师就要恰当提醒,甚至巧妙请其暂时停止发言。总之,要尽量多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
例如:中心小学的于翠花老师执教《狼和小羊》一课。《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通过阅读,要懂得寓言的寓意跟狼这种蛮不讲理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揭示课题时,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录音,听后让每一个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在初学课文时,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寓言故事中的狼是一头怎样的狼?面对凶恶的狼,小羊是怎样做的?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于老师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寓言中,狼为了吃小羊三次找借口,而小羊每一次都对狼彬彬有礼。要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寓意,必须加强朗读,凭借朗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加深了对狼的憎恶,对羊的同情,以及懂得跟狼这种蛮不讲理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随着阅读课文的深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对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而不需老师多余的讲解。
7、把握好公正的天平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喜欢一些美好的事物,老师也是一样,对成绩好或是守纪律的学生总是有些偏爱,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和表现不佳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在这些后进生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在不问青红皂白的情况下将错误全部归于他们。老师的不公可能会引起学生之间的互相排斥,进而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所以,一个老师要尽量做到公平,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团结一致。
8、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我认为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在课堂上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9、欣赏你的学生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
例如实验小学的于运河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认一认》。课堂上,他请一位男生读一读,但没读好。于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于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身心健康的理想彼岸。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要想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将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10、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惩罚,是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
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有时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带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注重细节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决定成败!因而应该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失败的细节能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能给人以借鉴。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记录并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