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出自哪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3

我来回答

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7 14:54

出自:《增广贤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原文:“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翻译:太仁义就不要去做生意,太义气就不要去管理金钱。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

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7 16:12

出自:《增广贤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原文:“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翻译:太仁义就不要去做生意,太义气就不要去管理金钱。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7 17:46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亲!您的问题已收到,正在整理答案,请您稍等~

《增广贤文》集结了中国从古到今(明朝)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作《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也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语录,其中有“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两句话。这两句话的真实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们乡里民间流传的一些处世哲学金句。

在万历年间,文士杨素总结古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在加注《增广贤文》时,增补为六句话:

仁不行商、义不守财;

情不立威,善不居官;

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这就很明显地进行了职能领域的区分。前两句说行商,中间两句说当官,后面两句说将相。

至于为什么变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很明显是民间对杨素的这六句又进行了再加工。

对于老百姓来说,“监国”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无益,因此删掉不讲。而“行商”,虽然在“士农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间自发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虽然有大商人的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诚信为本,所以估计很多人也不爱听,因此不提也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是最早定型并被《增广贤文》收录的,自然有其民间理论基础,在去除杨素对这一谚语的文人化处理之后(保留了老百姓认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这一俗语就正式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为官”,一是更贴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语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认可的才能真正成为谚语,流传下去。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有云: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待士卒们优厚却不能差遣,深爱他们却不能命令,违抗军令却不惩处,就好像骄纵的熊孩子,是不能用来与敌人作战的。

“慈”的特征就是慈祥,溺爱,没有原则地迁就、放纵部下,自然会导致军令不行、威严不立,士气不佳,谈何领兵打仗?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严苛对待下属,要有仁爱之心,但是不能有慈爱之心。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

因为孙子前面还有两句: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只有将士卒看做自己的婴儿、爱子,士卒才会和你赴汤蹈火、生死与共。

这里的“慈”是指过度的仁慈,没有原则的溺爱,并非俗语中简单理解的就是要大棒立威。

“义不掌财”也很好理解,因为有个成语“仗义疏财”,你因为讲义气把自己的财都给疏了,当然是个败家小能手,谁会真正让你去掌管财政大权?那还不把家底赔个精光?

“情不立事”,其实和“慈不掌兵”差不多,是指性格柔弱者(情)优柔寡断,无法在大事来临之际分清是非,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

至于“善不为官”就有些老百姓的油滑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敬官、怕官,又想当官,没当上的时候还想黑一把。“善恶”之分是人性,实在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区分。而“官”其实只是一种职业,虽然会在职业性质上引导人的善恶,但终归一个人的善恶,与职业并非决定性关系。

多的是好官和坏人,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特别是到了当代,这种绝对的口吻并不讨人喜欢,虽然官场是个大染缸,但是这种从一部分数据就决定了整个职业特色的论断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情感上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顶多是在确认了某人是个贪官之后,再用这句话有针对性地吐一下槽。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是以挖掘人性之恶来教育步入社会的小白如何防备坏人、如何自我保护的一大碗毒鸡汤。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几句话还算是相当客气、客观的。

除了最后一句之外,都是就事论事,即使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依旧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您好,亲!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祝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7 19:38

“慈不掌兵”和“义不掌财”这两句有出处,是出自《增广贤文》。
原句为: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但是“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则没有具体的出处。属于流传较广的俗语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7 21:46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

——统兵古训 《古代》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是句俗语,没有出处。
  意思是:
  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8 00:10

这句古训是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一部民间谚语集《牡丹亭》。现在其实是我们熟知的《增广贤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8 02:52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出自《增广贤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8 05:50

出自统兵古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8 09:21

很有道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