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5:48
涅盘(梵文:निर्वाण)是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断常、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
涅盘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盘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以及无住处大涅盘。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与无住处大涅盘。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除断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还没有死亡,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炎热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盘;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盘。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盘或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所以在《圆觉经》里,佛曰:“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
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位阶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位阶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能够得知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位阶时,亲证有余依涅盘;于第四十八位阶时,亲证无余依涅盘。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远地及不上菩萨的修证结果,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里,佛曰:“如来藏阿赖耶识境界我今与汝等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楞伽经》佛曰:“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佛说不增不减经 (卷八)》:“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无住处大涅盘境界,唯佛能证。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位阶时,完成四种涅盘的*修证,获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6%85%E6%A7%8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7:06
涅盘
涅盘: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死’(指佛)的代称。
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盘”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盘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盘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盘、圆寂。
此云大圆寂,刊定《准(准疑唯)识论》说有四种涅盘:
一、自性清净涅盘,凡圣同有;
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
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
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盘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盘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盘,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于熊熊烈火中*,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盘”(读nie pan)。
《涅盘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盘。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盘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
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
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
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
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
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
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
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
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盘。
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
涅盘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
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
涅盘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8:41
涅盘
nirvāna
佛教术语。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无为、圆寂等。涅盘是从佛教传统印度宗教中继承下来的概念,是最易被误解的佛教名词。其本义是熄灭、(被风)吹灭。早期佛教认为证得涅盘的人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爱等烦恼已断,但前世留下的果报之身尚存,称有余涅盘;一是命终之时,五蕴离散,不复受生,称无余涅盘。大乘佛教对涅盘的理解更复杂一些,认为以往小乘的涅盘理想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而自己的理想是无住涅盘,即为救度众生,既不以生死亦不以涅盘为住处。大乘涅盘特征有许多说法:《涅盘经》说有常乐我净的功德;《中论》说实相即是涅盘;中观派说空即涅盘,且世间与涅盘等同;也有说涅盘即法身、法界、如来藏等。在大乘佛教中,涅盘不仅是解脱境界,更成为存在的本体,与经验存在者相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