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1、首先准备两个纸筒。
2、把毛线缠绕在纸筒上面。
3、在中间系上一根绳子。
4、把毛线从纸筒上面拿下来。
5、把中间这根毛线拉紧。
6、用剪刀把毛线圈剪开。
7、用剪刀修剪毛线绒球。
8、做一些不同颜色的绒球。
9、准备一张止滑布。
10、把绒球固定在上面。
11、最后这样一个舒服放毛茸茸的地毯就做好了。
热心网友
双盘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先把全身关节活动开,特别是脚腕子和膝盖关节,*底下的垫子高度需要自己琢磨,不可太高也不可太硬,大概使双盘的膝盖碰到床且坐姿比较平稳为好,一般3~4厘米都是可以的。底下如果是床不应太软,否则易使坐姿倾斜,也不宜太硬,否则会妨碍血脉流动,导致疾病。一般练习应少量多次,每次时间可以不长,但是多坐,要以不疲劳为度,搞的很疲劳的话会在以后练习的时候心里抵触或厌烦。七支坐是很殊胜的法子,如果有上师指导更好,马尔巴曾说,我的七支坐就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法,超过其他教派。(大意),也是在推崇七支坐的功德。摘录部分讲解如下:要发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须有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个没有噪音,没有干扰,可以毫无忧虑地修止的环境,佛陀亦强调修禅定要在远离众人之处,并要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并且明了正确的禅坐姿势;远离众人之处也就是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处,打坐用的垫子后部需微微高起大约四个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势则有所谓“七支坐”,七支坐的七点坐姿分别是:一、金刚踟跌坐或半踟趺坐。二、大姆指接触无名指指根,并轻轻地合掌置于膝盖,手臂打直,保持两肩平衡。三、上身自然打直。四、腹部微微凸出。五、视线顺鼻尖而下,停留在约手至手肘之距离的虚空中。六、舌头抵住上颚,然后自然地将嘴合起来,不要绷紧嘴部肌肉。七、收下巴。如果身体上有缺陷,无法做到这些姿势的话,没有关系,但千万不要担心,不要以为不能做七支坐就无法觉悟了,觉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势而获得的;但身体健全的人便不应该因为这些一姿势做起来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应不畏辛苦地来磨练自己。七支坐有什么好处呢?此禅定的坐姿,是根据显教经典而来的,然而根据密续,这此姿势能引导行者产生内在的觉悟。大体上来说,人有五种气,当这五种气从体内流失时,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随之流失了,如果我们能保存住这五种气的话,便会精神旺盛,充满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这五种气的方法。根据七支坐的坐姿,盘腿结金刚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轻压无名指根部,合掌置于双膝,视线顺鼻尖而下停于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气,遍行气是有关知觉之气,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气,下行气是非常重要的气,位于体内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气;而等住气是有关消化作用的气;而舌头抵上颚,则能引入上行气,修行者遵照这些坐姿打坐,这四种气便能流入持命气,而当五气合而为一时,行者便能觉悟究竟之真理,若诸气流失的话,便无法有任何的体验了,由此可知五气是很重要的,也许这种说法和你以前所接触过的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密续而来的。五气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气,持命气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气,是生命之气;下行气位居身体的下半部;遍行气遍布全身:上行气位居身体的上半部,有使我们出泪,脸部涨红的功能;等住气使我们能够消化食物;当诸气从持命气中流失时,能量精力也就消了,因此我们要防止气的流失,使它们能保存住,这亦是禅定的观点。七支坐是为了保存体内五气,如此即能逐渐发展出持久的定力,进而了悟自心本性,开悟成佛,然而增长定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将精神专注于佛像、种子字或各种颜色的圆圈上,精神集中于某一点上,亦可发展出专一的心境,产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专注于气息上,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在经典中佛陀也曾提到:当心很散乱的时候,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气息上来对治。
热心网友
释家跏趺而坐。使心入定。谓之打坐。 原是僧道修行坐禅的一种方法。即将双腿按一定姿势坐好,而双手结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使心入于禅定之中。
所以打坐的目的是入禅定!那什么是禅定呢?佛法中解释如下:
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故定之名宽,一切之息虑凝心名之,禅之名狭,定之一分也。盖禅那之思惟审虑,自有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为定,而三昧无思惟审虑之义,故得名为禅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然禅定虽皆为心之德,而欲界所属之心非有此德,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无色相对,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故谓之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为世间法,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非三界所属之心体所具,故欲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欲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欲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而此中禅在最初,不惟为诸定之根本,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禅。且禅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于禅,故以禅为学道之最要者。大乘义章十三曰:‘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为思惟修习。(中略)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定如前释,离邪乱故说为正。’智度论二十八曰:‘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次第禅门一上曰:‘禅是外国之言,此间翻则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诃衍论中,翻禅,秦言思惟修。二举例往翻,如檀波罗蜜,此言布施度、禅波罗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禅。三阿毗昙中,以功德丛林以翻禅。’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深入禅定见十方佛。’无量寿经上曰:‘得深禅定。’同净影疏曰:‘禅谓四禅,定所谓四空定等。’六度集经曰:‘复有四种禅定,具足智慧:一常乐独处,二常乐一心,三求禅及通,四求无碍佛智。’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热心网友
就是甘心情愿的坐在那里享受挨打的心转体觉法,是菩萨和禅门的专利;学会心生此法,时时能在觉中修,无所谓坐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