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2

战国不太了解,春秋相对简单一点。只要理清六个国家的历史就可以了。
郑国: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第一个反抗周天子的诸侯国,射王中肩。后来沦为晋楚争霸的靶子,可以说晋楚争霸就是围绕着郑国来进行的;到后来郑国也学乖了,做起了墙头草,也不抵抗了,谁打过来都投降,两边都讨好,虽然两边都不怎么买账,却也不好把它怎么着。
齐国:第一个征服各诸侯的霸主,齐桓公死后逐渐没落,时不时的欺负一下身边的鲁国,*的鲁国只好投靠强大的晋国,齐国吃了晋国的亏之后也象征性的投靠南边的楚国以牵制晋国。但由于远在东边,齐鲁不是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大部分时候都是齐鲁互斗,互相解闷;
晋国:第二个强大起来的霸主,整个春秋时期都很强大,直到三家分晋。跟楚国的争霸处于略占小便宜的地位。把西边的秦国牢牢地摁在关内,支援东南的吴国来*扰楚国。
秦国:一心崇拜中原文明的西方小国,只要有机会它就要去中原掺和一下。它逮着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帮助平王东迁,由此正式成为诸侯。但守在它关口的是无比强大的晋国,它几乎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在无数次被晋国欺耍和痛扁之后,终于认清了形势,转而向西发展。穆公霸西戎,一举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国土面积大了。但东出的心始终不死,南联楚国,东联齐国。但凡晋国反对的,它都支持。同时大力引进中原的人才,奋发图强。这个被晋国压制了几百年的国家,在晋国倒下之后,迅速涌向中原,成为一匹来自西北的狼。
楚国:从楚文王称王开始强大,略早于晋国。连年征伐,很快就打到了中原腹地。但是遇到了齐晋等中原大国的阻挠。也不敢直接跟大国冲突,就只好拿中原的门户——郑国出气。齐晋当然不能放任楚国吞并郑国来直接威胁自己,就围绕着郑国打起了拉锯战。晋国扶持了吴国之后,楚国也陆续扶持秦国(对付晋)和越国(反制吴)。
鲁国:来头很大,实力却很弱。本来春秋的舞台上它只是个跑龙套的。奈何《春秋》是鲁国国史,以记录鲁国国事为主。所以想绕过鲁国来了解春秋是不大可能的。
可见春秋这段历史的主线是晋楚争霸,但它的发展规律却不完全是此消彼长,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封建制度下各国权力分配的矛盾。各国纷纷对封建制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比如晋国逐公子,齐国用客卿,秦国广招贤等等一言难尽。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最为接近解决的是楚国,国土并没有完全分封给卿大夫,多余的国土置县。而且已分封的国土也不是永久的,离开职位一段时间之后,封土要收回国家。后来的郡县制就是在楚国的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里补充一下封建制度的弊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为王,其他儿子就分封为诸侯,可是后来的周王已经没地可以分封了,周平王的时候自己的王畿都没了,东迁洛阳,寄人篱下,混得连诸侯国都不如了,他还怎么分封诸侯?同样的,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为诸侯,其他儿子就要分封为卿,可卿的职位有限,大国六卿,小国三卿,毫无疑问,这个竞争也是激烈的,鲁国三桓长期霸占三卿,晋国各大世家互相倾轧打斗,争夺六个卿位,根本没有机会留给新国君的儿子,晋厉公赢得了晋楚争霸的鄢陵之战,应该说是声望很高了,就因为想安插自己的亲信胥童做卿,结果就受到了六卿的联合抵制,净诛三郤之后,因不忍再杀大臣,结果反被大臣截杀,上谥号为厉,单车陪葬。继位的晋悼公也是文韬武略,想把大权收回,结果落得个早死谥悼的结局。这就是分封制造成的矛盾——分不下去了。各国内部都是这个问题,内斗严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