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5:19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可。”(笑声)子公回去也说:“妈的,我非杀了那王八蛋不可。”之后就发动政变,把灵公干掉了。还有一个例子讲楚国的成王。他的儿子叫商臣,就是后来的穆王。有一天穆王带着兵来*宫,说:“对不起,老爸,这楚王我要当啦!你老人家自便。”老爸一看没办法,说:“儿啊,老爸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吃熊掌。厨房里的熊掌快烧熟了,能不能等一下?”“不行,这个熊掌熟得太慢啦!哥们都等不及了,你老人家还是快点上路吧!”(笑声)成王只好拿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吊死以后,不肯闭眼睛,死不瞑目。为什么?因为按照古代的规矩,王侯、大夫、将相、名人,死了以后要上一个谥号,算是对他一生最后的总结,最后的面子。几个儿子就商量说,我们老爸是很差,就叫灵王吧。这是一个恶谥,那楚王就不肯闭眼睛。儿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叫他“成王”。这是一个很美很好的称号,“安民立政曰成”嘛!那死人一听,“成王?”可以可以,眼睛闭上了。(笑声、掌声)这叫什么呢?这叫死要面子,不折不扣的死要面子。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就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活在世界上,就人类而言,他要处理两大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他们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像阿基米得这样的人只可能产生在希腊,不可能产生在中国。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任何懂一点事的中国人都知道,你的能力强不强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学问大不大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缘好不好。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人缘不好,那么他在单位上、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那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成双成对。所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成双成对的关系。中国人对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成双成对的。比如尊师爱生、拥政爱民、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等。既然我们的关系是成双成对的,就不能没有面子,因为你没有面子就不能面对他人。你有面子,我也有面子,我们就可以面对了,这叫做“面对面”。如果要搞阶级斗争,就只好“背靠背”了。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子,或者一个面子大,一个面子小,就不能面对,叫做“不对”。不对就是错过。对不上嘛,就错过去了。所以一个人要是事情做得不对,那就是有了过错,就要说“对不起”。“对不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面子太大,我的面子太小,我虽然很想“对”,可是我“对不起”。(笑声)那么这个接受赔礼道歉的人就要怎么说呢?“没关系。”没有关系,就不存在你对得起还是对不起的问题,没有“关联”和“维系”嘛!但是以前我们没有关系,现在我们两个已经说话了,那就说是我们都“对得起”,那就都“对”了。所以中国人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有一种特定的程序。比方说我们现在开学术讨论会,你讲了一通话。我明明是不同意的,但你讲完了以后,我要怎么说呢?我得说:“对对对!——不过……”(笑声)翻译成外文我想绝对成问题了。“对对对”就是“正确、正确、正确”嘛,怎么又有不同意见?意见不同就是“过”嘛,怎么又是“不过”?其实,这意思就是说,我不是存心不给你面子,和你“过不去”。因此不是“过”,而是“不过”。“不过”就是“对”,所以要先说“对对对”,但其实是“不对”。意见不同,却偏要说成是相同,这当然绕了好几个弯子。但是,他必须这样说。不这样说的话,他就造成一种很坏的气氛,这话就说不下去,那就真的“对不起”了。
中国人在讲面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奇怪的逻辑,就是要把别人的面子说大一点,自己的面子说小一点,才能“对”,否则就“对不起”。中国人的很多称呼都含有这个意义。比方说“陛下”。“陛下”意思就是皇帝的面子太大了,我根本就对不起,我看都不敢看,只好看丹陛之下。“阁下”、“足下”,也是。你面子太大了,我不敢看,只好看你的台阁之下、你的脚下。低眉顺眼,“对不起”嘛!中国人和人打交道,为什么要把自己贬低一点,把面子的尺寸缩小一点呢?如果你不把自己贬低一点,那么原本“对得起”的,恐怕就真会“对不起”了。因为这叫“不知礼”。礼是什么?就是“让”,所以叫“礼让”。礼让才能“群”。其实你*人的礼节,差不多都有这样一种意义。比如鞠躬作揖。双手抱拳,表示关系早已确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团儿,不必再分彼此。点头弯腰,则无非表示敬意。因为即便是“哥们”,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头低一点,腰弯一点,也就抬高了对方。大家都礼貌,都谦让,也就能“群”。
经过这样一番比较,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群体意识,就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搞清楚了这个,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很多问题,对中国人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没有什么现象是不可解释的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5:20
那是人的需求之一,请看一下马斯洛的理论就会知道,人又被人尊重的需求,所以人才会要面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5:20
天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