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11
天健网消息(记者 葛春家)为庆祝中国人民*建军85周年,由大连*宣传部,大连军分区*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色·军魂”---军旅画家张建新梅花作品展,25号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开展。大连市政协*刘俊文,沈阳军区*部原副主任韩锡平,沈阳军区联勤部副*王江,辽宁省军区*部主任康晓晖,大连军分区司令员李志军,*常委、大连军分区政委丁春,副*朱程清,市政协副*董长海、杨爱民出席画展开幕式。国家一级演员、《建党伟业》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作为画展开幕的嘉宾主持。
部队和地方领导共同为本次画展开幕剪彩。
周恩来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刘劲作为画展开幕的嘉宾主持。
此次由军地联合举办的大型梅花专题画展:“国色·军魂——张建新梅花艺术品展”,共展出张建新近10年来的精品力作120幅,分为六大系列:
冰雪梅花系列:由冰寒梅艳作为主基调,赞颂梅花特有的风骨和精神品格。
古意梅花系列:重在学习借鉴,“古为今用”。在笔墨、形式、材料、语境中勇于创新探索。
紫韵梅花系列:梅中贵族,高雅清芳,独具姿色,紫气东来,赏心悦目。
绿香梅花系列:形态万千,气势磅礴,清香袭人。重在表现其生机盎然,清芳灵动之态,给人以清新、清香、清逸之感。
彩墨系列:继承并发扬了传统艺术,承载了画家的思索与探求,也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寄托。
水墨系列:国画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的语境交汇中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和情怀,以纯和而高远旷达,以韵律而生机勃发。
本次展出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张建新艺术作品里高古清雅的艺术格调,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视觉盛宴。“国色·军魂——张建新梅花艺术作品展”的成功举办,为军地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领域,也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本次展出时间为7月25日——8月15日。
本次画展由*大连*宣传部、中国人民*大连军分区*部、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大连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大连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由大连现代博物馆、大连长河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大连亿心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张建新以画梅花闻名,不同于吴昌硕、关山月和王成喜,他的梅花设色大胆,用色强烈,把西方绘画透视和色彩与放笔挥洒的写意笔墨结合起来,独树一帜。
张建新作为军旅画家,他特有的禀赋气质,始终围绕梅花高洁这个主题展开,他把灵魂主题意绪化与诗性化,并进而形成鲜明的艺术特点——审美把握与生命灵魂共铸作品空间。具体而言,在张建新画的梅花里,无不浸透着他童年时代就滋生的审美体验和人文关怀。他童年生活在著名画家叶浅予的家乡杭州桐庐,曾目睹一须发皆白的高龄老人每天清晨燃香拜一株老梅树。老人说,梅花通灵性、知时节,又叫五福之花、报春之花。人们赋予了梅花极其丰富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内涵,并已经形成了拟人化的审美倾向和完美主义的理想寄托。如不畏严寒、铁骨铮铮的顽强抗争精神;历尽沧桑、宁折不屈的傲骨风范;俏不争春、潇洒人间的高雅品质。这也使梅花具有广泛的审美群体。从此,张建新这40余年,总是在读梅、寻梅、品梅、画梅。他把画梅当做自己一生追求的课题来学习研究,“可以用魂牵梦绕,以心相许来形容”。张建新画梅的灵魂,当是一种浸润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理想和情怀,它来自画家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在张建新的写意梅花时空中,蕴藏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好比中国画史上王冕画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表现人们对高洁灵魂的珍视。
张建新追求的就是人品与艺术的统一,书画家陈十田说“写意精神强调了主体精神世界的表现,通过‘寓物于物,寄乐于画’,实现个体的畅神”,但写意与载道并非互不相关,个体的“意”直接联系着精神品格与道德理想,所以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好比中国美学有“比德”说。《管子·小问》:“物可以比君子之德。”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是“比德”。老子的“上善若水”,同样可以视为“比德”。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某种道德思想。中国诗歌的“比兴”传统,也含一种“比德”思想。中国艺术中重品的倾向,则是“比德”说的新发展。正是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梅花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将人品联系起来的观点。有梅花的高洁,方能有第一流的人品,这几乎成了中国艺术与人品的定论。“在我眼中梅花是有灵性的生命。我熟悉她的体貌特征和气味,了解她的生物属性和人文链接。对古人‘三嗅梅花胜一杯’‘我思梅花梅思我’的情愫也有了同样的感受。在我的价值观念中,梅花是高雅脱俗、纯洁无私的象征,梅花也是虔诚善美、吉祥安泰的图腾,梅花是‘四君子’之首,日夜与君子相伴,岂不乐乎!”这里张建新对梅花精神品格的阐释,足见其精神追求。他总是思接自然,视通万里,表现出独与梅花相往来的精神境界。自然博大精深,无始无终,而人的生命只是短暂的存在,只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才是极致。张建新品梅花目注神驰,怦然心动,再品,物我相融;画梅花深入化境如精神之旅,最终使自由的精神追求找到了归宿,同时自由的精神也因回归自然而获得。
张建新用心灵和画笔画梅花,作品饱满,张力十足,似乎在力求表达一种人格的力度。因此,他画梅花通过注入个人的气质性情及其所感到的时代心声,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撼人的艺术力量。像《紫气香魂》《傲雪图》《题梅》等作品枝干挺拔,花朵圆润而潇洒,在用笔上粗犷朴厚而打动人心,强化和纯化了梅花写意的意象,把梅花的孤芳傲骨,不屈寒苦,推向极致,务求极简朴、极粗犷、极强烈、极浓重,在简化大写意梅花的艺术语言上求精神性的加强,因此达到了形简情茂、笔厚意丰的艺术效果。像《紫香》《梅图畅月》《紫香图》《绿萼迎春》《沁·幽》《梅颂》《古香图望》《瑞雪寒香》《灵峰第一香》等作品中,他将红梅、黄梅、绿梅、白梅、紫梅置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赋予它们各自不同的精神和特质。这些作品采用饱满开张的布局,极尽夸张的梅花形象,层次丰富而又拙劲大气的色墨,还有粗犷朴厚而打动人心的笔法,必然多了一个可以追认的精神价值。这些作品具有审美的气度,一方面得益于张建新对传统笔墨的领悟;另一方面得法于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和构图透视。张建新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多彩的世界,正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趋向。毫无疑问,绘画必然受到价值观念深层影响而留下时代的烙印,一个对色彩多元化需求的时代已经到来”。蒋兆和、李可染之兼融中西,大量借鉴素描与光影而自成面目,张建新接续此脉,借鉴西方色彩和透视,创造了自己的写意梅花。在细小的动作上,张建新把握得当,如《惜春》《紫香图》中都画了两个小鸟,可以看出张建新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善于观察的画家,从鸟的神态描绘到梅花的灿烂而浑融,这是张建新写意梅花打动我们的原因。
张建新的写意梅花,活色生香,充满生机与新意,赋予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品种以鲜明的现代样式,走出了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中国画之路,这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画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建新为金鸡百花电影节创作的纪念瓷盘。(摄影记者朴峰)
在刚刚落幕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由景德镇烧制的纪念瓷盘《报春图》,深受与会者的喜爱。一只雄鸡立于梅花怒放的枝头,昂首鸣叫,似向人们报出说不尽的好消息,寓意喜上“梅”梢。这一作品是出自生活在大连的中国画梅名家、军旅画家张建新之手。
“梅花是百花之首,所以以盛时的梅园为背景,梅枝上立一只雄鸡,雄鸡一唱天下白,通篇皆是深沉的黑白基调,反衬得雄鸡火红的鸡冠和嫩黄的双脚尤为扎眼,寓意雄鸡在传递着好消息,它的歌声让世界充满了亮丽的色彩。 ”受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之托,张建新前一阶段创作了《报春图》,并交付景德镇瓷窑制作,赋予了更深刻的中国意义。画中的梅花远近相依,虚实相应,给与会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曾这样评价张建新的梅:“笔墨厚重流畅,刚柔相济,韵味和空间感十足,想法立意新。 ”张建新说,他的梅有这样的气质可能和他的军人身份有关。在他眼里,梅,苍劲灵秀,潇洒奔放,没有俗花那些矫情谄媚。这个江南的孩子幼时最爱做的事,就是跑到梅园,听扫梅老人讲故事,“梅花通灵性知时节,又叫五福之花、报春吉祥之花,花开如何可预示一年的兆头。”那苍老的声音似从时空遥远处传来,至今响在张建新的心里。
回忆前途,读梅、寻梅、品梅、画梅的痴心40年里,张建新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这个铁汉军人有时很是善感的,陪同他数年的战友小闫说,大将沿途出手无数,却绝少留名。走在路上的张建新是快乐的,还记得山西那个破败土屋里的老妈妈看到他的画时脸上疏朗的表情,还记得临走时他默默留下钱,被发现后老妈妈捧着大坛的醋追出来道谢……
2012年6月27日上午,辽宁省相关专家、名家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张建新梅花作品学术研讨会”。学术总主持,由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辽宁省美学协会会长王向峰先生担当。与会的有:辽宁*省*文化顾问、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彭定安,辽宁省原文联*、著名的诗人、书画家牟心海,辽宁省*副秘书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耿军,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程义伟,辽宁省美协原副*白国文,辽宁省美协副会长白长青,辽宁省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徐光荣,辽宁省著名评论家杨宝峰,社会科学研究院书画研究中心潘德柏,著名篆刻家杨桂臣,著名评论家、书法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喆,辛酉文化董事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爱权,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中青年学术领军人物吴玉杰,著名女画家、沈阳教育学院教授柳咏絮,著名油画家、沈阳书画院院长于晨等。
属辽宁省内顶级的文化学者、领导、画家以此形式研究、讨论、总结张建新的梅花艺术现象。
程仪伟:张建新先生以画梅花闻名,他的梅花把西方的绘画和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起来。作为军旅画家,他特有的气质始终围绕着梅花高洁展开,审美的感悟与生命灵魂期间,我认为张建新所画的梅花正是把握他的精神感觉,他不再是主观审美,更多的带有一种心灵的陶冶。通过梅花可以见到他笔墨的提炼,更可见到他的思想,他的笔墨显现出他的精神内涵,也构成了张建新写意梅花整体的风格,使我们对梅花艺术在后工业社会,去抚慰大众的心灵。
王向峰:今天我们集中探讨张建新同志的绘画,他的绘画是集中以画梅花为主要的绘画对象。我刚才浏览了一下画册,和之前印的咱们现手里拿到的册子,这里面是他一些代表作品,尤其是我们现在后面展示的和画在武汉东湖的一幅雪里梅花,我看了这些作品之后,在所有的梅花里面这一幅,最能集中代表建新梅花的神韵和风骨。在绘画对象里面不同的画家都各有选择,应该说梅花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当中,无论是他自身和这个对象当中人们所能够向他渗透的和赋予的精神,没有任何一种花卉可以超过梅花,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对象来对自己审美世界的展开,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柳咏絮:以画梅为主题去搞一个大型的展览,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一个题材要办成一个展览的话,那就是对梅花的了解要非常有深度。对梅花的自然属性和人文的感受都是要求很高的。我自己就是画画的,我自己假如说擅长的那个题材去办个展览会怎么样呢?很胆怯。但是建新能知难而进,以一个题材去挑战难度和高度。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建新第一步去做这个事情就值得我们敬仰。从整个展览,我感觉到他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又有时代的审美趋向,不是老生长谈,不是吃别人的馍,他有自己的独到的东西,这一看他就是建新的符号,这就是他。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思考的结果,就是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走到生活第一线,从生活当中去观察、体验。就像他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自己和梅花合二为一了……
白国文:看了建新的展览,非常打动人,无论是色彩上还是笔墨味道上,两年前的展览也是非常好的,但是这次和之前很多作品比起来确实提高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他画的梅花和其他大家画的梅花是不一样的。建新那种清新的感觉,很少有熟悉的味道。因为他笔墨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已经研究得非常透了,快成一个植物学家了。整个我们全国专门画梅花的也不算太多,建新画梅花应该是非常有成就的。他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很多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建新确实是打破了很多极限,利用笔墨把西画的东西融入了很多……
杨宝峰:看到作品,感觉比较新颖。梅花这种题材是中国历代画家喜闻乐见的。但是建新的画儿在每一幅作品前,我都可以观察它。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表现的方式。梅花虽然喜闻乐见,但是画起来很难,画不好就有一种俗的感觉。但是建新的画儿,感觉确实有很多东西,不单调也不俗套……
娇玉珍:建新老师的作品,我看了,有感觉。用笔用墨功夫很到位,有清秀的构图,也有学术性很强的构成和肌理。我和建新老师一样,在部队工作,建新老师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将来会向建新老师多多请教。同时也祝建新老师梅花艺术作品展览成功……
于晨:我通过这个画册对建新老师有一种新鲜感,也有一种亲切感。他是孙老师的学生,孙老师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也拉近了距离。建新老师的画首先在构图,从国画角度叫经营位置,这个构图是很新颖的,不管是折枝也好,这里面的曲式还是独到的,一些点线面的构成,再有就是黑白灰,黑白灰是墨的一种颜色,这种黑白灰相对的空间感很强,这样的话他在画梅花相对于传统来说,这个还是有突破。再有就是他在意境的营造上,我也是看他各种颜色的梅,这种墨的掌握,干湿浓淡,这个墨让人很舒服。还有就是画面技巧,他的用笔用墨,很轻松。这点可能是来源于他对梅花的观察,这种体验和理解,也是他深入生活形成自我的一种状态……
牟心海:看了建新的画,给我的感受:第一,他是一个很勤奋,也很有才气的一个国画家,他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他的国画我看不仅是画梅花的,其他山水画也都在画,来研究这个绘画,画出来这么多的作品,那需要大量的时间。没有这个勤奋也不会得到这个成果。第二,他的梅花,从我们传统的绘画来看,不仅他的画儿很到位,而且他还作了很深入的研究。对客体做了仔细的观察。好像达到了植物学家的研究,对一个对象的研究还是很深刻。第三,就是他在画梅花所用的一些国画的技法,我看都摸索到了,这样就表现出来他在绘画上达到了很高的一个美的境界。第四,从他绘画的梅花,画出了梅的这种精神,画梅花用梅这是一个载体,要表现人心灵,颂扬的客体对象是什么,达到人的高洁,有勇气克服困难这种性格的追求,也可以看出画家对心灵深处的挖掘,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肯定。
另外,他还把梅作为一种符号,吸收一些西方的东西,在色彩上,强烈对比,这是有着西方油画当中未来派和野兽派的风格,比如说这幅画儿叫《彩韵图》有点吸收西方的油画的特点了。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构图上打破了中国画文艺画的局限性了……
徐光荣: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梅花和松树又是岁寒三友。在中国的传统里面,梅花不再是单纯的花儿,变成了一种人格高尚,气质风韵,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对花卉绘画的区别,成为中国传统问题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历代无论是文学上还是绘画上都把梅花作为人格的一种象征,就像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是自己说自己,也可以说给青年一代,你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想成为好的艺术人才,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
今天我特别高兴的是,我终于看到一个能够把中国的画梅花的传统集于一身的画家。但是现在在中国画梅花的画家当中,大部分还是重复,个别有绿梅的,今天我看到你的画儿紫梅,确实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你还有彩墨,你1983年毕业,明年就是30周年。确实把梅花琢磨透了,古人能够利用这么多色彩,现实生活中这些画家不大敢去了,雪白的、蜡黄的,尤其是紫梅还很少,你能够在继承传统画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把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东西。我注意了一下,每张画我觉得都是很有特点的,绿萼清韵,红梅确实是给人红红火火。我看你画册上还有一个龙梅,确实给人一种传统的春天到来,春天来了的一种喜庆。紫梅我看一般画紫梅都和月亮结合那种色彩,你很用心来创造你的新的意境。我觉得你还是用心的。
我看天津美院的舒清丰那确实是当代的花鸟大师,我看他对你的评价也是很高。你确实现在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可喜的是你在色彩的运用,在构图上,在创新上都有特点。我特别欣赏你这里的书法和画题,好多画家都是喜鹊登梅,迎春图,但是你就不一样,紫玉、紫梅、绿萼,这里面能够点出这个画的意图,这也是你一大特色。我看你还写了一个诗,你这个是功夫在画外,把你平常对文学的积累和画儿结合起来了,尤其你这里的书法,书法也不错,还写了一些诗,我见到你还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耿军:今天能够参加建新老师的研讨会,特别高兴。第一个对你这次展览感到高兴;二是各位老师的发言也感到为你振奋。我觉得你的梅花是体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景,再就是有一种风格,非常坚强。第三个你这种非常深厚的美学功底,我也送一个祝福,希望你在现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创新发展,出现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白长青:我觉得赏梅不光是文人和上层的包括老百姓都特别喜欢的,但是我感觉赏梅和画梅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赏梅和画梅为什么难,我觉得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口号。这种文化口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位置,有他非常独特的位置。具体来讲他具有一种象征性,具有一种通用性,也具有一种民族性。所以这个就对画家提出一种很高的要求。这三个特点应该是可以掌握的,他的这种象征性的核心是什么,梅的文化符号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高洁,有那种洁雅和高洁,另外就是民族性,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赏梅也好,画梅也好,如果看成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是很艰巨的任务。通过梅,我也觉得是中国文化的梅离不开一种军职,再往深联想到一种气质,从这种气质又联想到一种责任,就是一种担当意识,所以我觉得写梅也好、颂梅也好、画梅也好,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使命,我们老百姓做不到这样,西方画家也做不到这样,但是我觉得应真正把写意运用传统的文化的技法来表现。
还有一点,梅书画是一体的,我就想到*的咏梅他那个梅写的个性一个是笑,一个是俏,最后是她在丛中笑。陆游的那个心中写的是香,梅也是很香,另外很幽,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们心目中梅的个性,还有他们的红梅赞,所以我认为写梅必须得有个性。第三点就是建新同志的个性,他认为他的个性是追求一种意境的东西,追求一种高洁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你的紫梅,我觉得你这个紫梅和绿梅是最有特色的。这种紫色的东西和白色的雪的审美搭配,最后再加上一种黑的树干,造成了另外一种个性的审美意境。如果在这里又配上一种月色,在月色的朦胧下,更表现了一种朦胧的审美的搭配,那种紫色的,白色的朦胧的色彩的结构,构图的那种冲击力,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但是一般都喜欢那种红梅,更表现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我希望你在月下的紫梅再进行探讨。这是我欣赏的……
马喆:首先建新老师的作品还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具有诗兴诗意的评论。我们追述画梅的历史,应该是发掘于盛唐,整个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下,体现出一种中国的人文精神。建新老师的绘画多是胶墨和浓墨,远处是一种淡墨,他就有一种墨痕的气韵,所以说建新老师的写意梅花我给他概括一下就是“疏枝苍劲,轻气袭人”。建新老师有一种厚重的主题含量,这是我们在传统的梅花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建新老师所经历的军营生活和历练,使他的审美趋向是一种正大的阳刚之气的,是一种博大的雄浑的向上的一种力量。所以,他写意的梅花创作就突破了这个层次和内涵表现……
潘德柏:感受建新先生的作品,第一是具有文学性。为什么讲叫文学性不是诗性呢?文学性可能更宽泛一点,也更好理解一点,感觉他在这种画前感觉心里面一种*的,诗人*的就是有诗,普通老百姓*的想说啥但是说不出来。这就是他这种东西是打动人的。第二就是格调。我看了一下,我拍了很多照片,我认为格调就是用两个字:雅逸。因为我们在当代画梅花也看得很多,能做到雅逸是很难的。建新老师的这个画儿,我想在雅的过程中一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而且还融合了古今中外很多东西,我想这个风格在同时代画家比,还是有他的特点的。能做到这种风格雅逸是很难的。梅花画形容易但是画神很难,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在格调这一块儿,我觉得在当代画梅的画家应该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我钦佩的。第三点画梅花现在应该讲能基本形成自己的一个图式。这种不同于关山月的、也不同于王常喜的图式,基本上他有自己的图式,建新在整个图式这方面有一个自己的基本风格,虽然还不是很突出,但是我想他会不断地走下去……
吴玉杰:我有三点感受。第一点是他的画面构图与空白之间的关系。因为我用了一些术语,这是摄影的术语。我不知道张老师的绘画和摄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是我看到的构图一种是框式构图和另一种是隧道式构图。框式构图是符合人的视觉观赏经验,而且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隧道式构图是非常暗淡的颜色,里面突出的是鲜艳的颜色,给人一种对比集中感的物体,还有非常沉稳的感觉。第二点就是梅花的丰腴和艺术饱满的关系。这样的丰腴与他的逸韵,他的逸韵是非常饱满的,我非常欣赏他的紫色的,我觉得写得是非常好的。我看到几个画面里面梅和冰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梅和雪之间的,不是笑傲霜雪,而是梅花和霜雪很融合的状态,这就和传统的绘画里面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方面我想到这种情思绵长与精神自辩。我在这里面看到的,张老师可能是有一种风骨或者是豪放,而我看到的更是这种绵绵的情意,我刚才说隧道和框架式构图,中间表现的是对梅花的主体的印象,我认为是一种绵长、绵厚的感觉。后面就是精神自辩。好像张老师说过了,我画梅花,梅似我。这里面张老师在哪儿?是在所有的梅花的哪一点上,或者是哪一个具体的物象,或者是一只鸟儿,或者是大树下面两个小树其中的一个……可能画家在画不同画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主体画在画儿上,这个是表达他自己的一种人格,是对自我的人种追求,这是一种自我的欣赏。可能这种自我欣赏和别人画梅花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一种病态的,不是一种很拒绝外面世界的东西,而是一种自我向上的精神自辩……
彭定安:文化现在是很热门的一个关键词,但是真正关注文化,真正倾心文化的人是不多的。张建新同志不断地画画,文学艺术说到底还是时代的产品,张建新选择画梅不是偶然的,是和时代相关的。刚才看到了两个短文,看到他特别喜欢梅花,对梅花有一种寄托,所以不是偶然的,他是一种寄托。这个时候画梅花是和社会对话,我喜欢的是梅,我表现的是梅,任凭你是金钱你是权力,你是声色犬马,张建新画梅,这就是一种价值……
五、2013台历扇面欣赏
六、部分作品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