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那个<桂花蒸阿小悲秋>表现了什么主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20:01

提起张爱玲,出镜最高的当是那样一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

她发型考究,衣着独特,神态孤傲,一副“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高冷。

她那句“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有人说,你嘴里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张爱玲如她所愿,她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发表作品,20几岁就成了*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

她写下《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她与吕壁城、萧红、石评梅并称“*四大才女”。

大器早成的她,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一生?她又是如何从绚烂归为平淡,走向人生终点的?

01

    出身名门,父母离异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仿西式豪宅,一个女婴呱呱坠地。

她就是张爱玲,她出身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政坛“清流派”代表人物,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才子配佳人,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

此一时、彼一时。到了张爱玲父亲这一辈,张家开始家道中落。尽管这个家族曾辉煌一时,但到*年间却后继乏力。

张家的后代一直生活在祖辈的阴影里,再加上优渥的家庭背景和动荡的时代,更增加了他们在生活上的消极和颓废。

张爱玲的父亲沾染了富家子弟的恶习:吸鸦片、养姨太、逛妓院,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张爱玲的母亲虽然也出身富家,但她是个新潮女性。她对丈夫不思进取、花天酒地、坐吃山空的行为深恶痛绝。

她在生下张爱玲姐弟俩后,毅然决然和张爱玲的姑姑赴法留学。母亲的印象在她心里是模糊的。

母亲走后,张爱玲的父亲依然花天酒地,家业日益衰落。

张爱玲形容说,

在父亲的房间里,仿佛永远都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就会觉得自己会沉下去,沉下去。

善用好的家境,是为未来加持,否则,它就是诅咒。后代如果不发愤图强,这个家就要走下坡路。

几年以后,张爱玲的母亲回国,夫妻俩的矛盾并未缓和,他们争吵不断。

最后,张爱玲父母决定协议离婚。张爱玲姐弟俩归父亲,母亲独自离家,去外面追寻自己的生活。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对于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莫过于不愉快的童年。

比如大文豪托尔斯泰,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常常为自己的丑陋相貌感到绝望。

张爱玲亦有一个支离破碎的童年,父母的任性和冷漠催化她的早熟和敏感,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她饱受冷眼。

不幸中的万幸,张爱玲的拿手武器就是聪明。虽说张爱玲父母感情疏离,两人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张爱玲很小就爱读书习字,她天资聪颖,不到十岁就开始写小说。父亲兴致来了,还会教她读古书作旧体诗。

曾国藩曾说过,一个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就看三点:是否爱读书,早起,做家务。子女一样不沾,很大程度上这个家族要衰败。

张爱玲上教会女中,接受全盘西化的教育,她对时髦新潮的母亲十分向往。而家中封建式的氛围却让她压抑和反感。在和父亲大吵一架后,张爱玲逃到母亲那里。

这让母亲十分为难。因为抚养孩子要有经济来源,而她和丈夫离婚后,手头并不宽裕。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让张爱玲留下来,希望自己把她改造成优雅的西式淑女。

然而,除了读书,张爱玲既不会做家务,又不会与人交际,不讨喜。张爱玲在母亲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和尴尬。

张爱玲诚惶诚恐完成高中学业,并通过了伦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考试。太平洋战争爆发,她改去大学读书。

从此她离开父母,开始生活。

张爱玲从小就是孤独的,这与她原生家庭父母不和有很大关系。

正如她所说的“赤裸裸地站在天空下。”父母的疏离,让她缺少关爱,她不爱说话,朋友也少。上大学时,她只和炎樱交往甚密。

02

    写作天才,趁早出名

张爱玲成为天才作家,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写作成了她谋生的手段。

巴甫洛夫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强调观察对于写作和科学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作家格非也说,作家就是观察者。

她从小就喜欢观察生活,观察家里的亲戚和佣人,关心不同人物的情感经历。

她喜欢研究张恨水的写作手法,发现小说里多一些情节,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她很早就吃透了通俗情感小说的精髓。

18岁时,她投稿参加了《西风》杂志文学奖评选,结果一举中奖。

那句脍炙人口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就是出自得奖文章《天才梦》。

尽管已经显示了写作才华,但张爱玲还是想先读完大学。在,她门门功课都拿A,原本已经拿到英国大学的奖学金,但却阴差阳错遇上日军侵占,再一次失去去英国的机会。

在日军攻打期间,张爱玲和其他市民经历了炮火横飞的惨烈和严重的饥荒。

后来,在她的小说《余烬录》和《倾城之恋》里,她曾这样描述战役带给她的感受:

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辗转回到上海后,张爱玲开始着手创作小说,就是后来收录在小说集《传奇》里的那些故事。

有人说,唯有洞悉一件事情的始末,才能描述出完整动人的故事。

张爱玲的小说里,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都源自她在那个期间的感受。

《倾城之恋》里,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共同经历了的战乱,在大厦将倾之际紧紧抱在一起,也很符合张爱玲对于战役里每个人的孤独处境的同情。

而《金锁记》、《茉莉香片》等,则普遍发生在没落的贵族之家,让人很容易将小说和张爱玲自己的经历联想到一起。

正式写作后,张爱玲没有再大海捞针似的投稿,而是目标明确地选择一些在上海很有影响力的知名杂志,找关系直接把作品交给主编。

周瘦娟是张爱玲家的世交,他非常欣赏张爱玲的文笔,认为可以和毛姆相媲美。于是他在杂志《紫罗兰》上亲自撰文,大力推荐文坛新人张爱玲。

一时间,张爱玲声名大噪。短短几个月,《金锁记》、《茉莉香片》登上上海多家重要杂志头版,张爱玲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

各*派别都对她赞赏有加,左派、右派、主战派、投降派的领袖,都爱读张爱玲。人人争睹张爱玲的芳容。

傅雷对《金锁记》推崇备至,将它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认为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不到25岁的她,在一个女人最好的年纪里,享受着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名利双收,想要的都有。

人生是一条河,时而静谧,时而奔腾,风平浪静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暗流涌动。人生那么长,谁能预料后来之事?

有人说王安亿给张爱玲提鞋都不配。可王安亿不以为然,她说张爱玲走的是下坡路,高开低走。

03

  因了他,她低到尘埃里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将来的婚姻。

张爱玲在父亲那得到的关爱微乎其微,父亲的再婚更把她推向了孤独的境地。很喜欢一句话:最好的家教是一场幸福的婚姻。

从小沐浴在父母之爱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孩子在父母相爱的温馨里感受到爱,内心获得一种稳定和安全感,从小心里有阳光的底色,不缺爱的人更容易获得真爱。

从小缺爱的孩子,储爱槽处于枯竭的状态,他们会寻求另一种爱来填补内心的缺失。

为了寻找这份缺失的爱,张爱玲一颗孤寂的心,迅速被老练风流的胡兰成俘获。

她在文学界叱咤风云,却在爱情里卑微到尘埃。

比她大十五岁,有几次婚姻,自有家室的胡兰成,是怎么结缘于深居简出的张爱玲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他们的共同朋友-苏青。

苏青办了一份叫《天地》的文学杂志,张爱玲经常在上面撰稿。胡兰成读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惊为天人,向苏青打听到张爱玲的地址,想登门拜访。

一向不轻易接待陌生人的张爱玲,让胡兰成吃了个闭门羹。胡兰成怎会轻易罢休?他从门洞里递进去一张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引蛇出洞。

心生好奇的张爱玲,主动打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回访。

初次见面,从未谈过恋爱的张爱玲本应害羞怯场,却被胡兰成逗得放松又开心。两人滔滔不绝聊了5个小时,仍意犹未尽。

胡兰成送她回去时,突然说:

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这句有些暧昧的话,对胡兰成只是随手撩拨的习惯,可情窦初开的张爱玲觉得很新鲜。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爱玲从原先的闭门不见到主动出击。她再次去胡兰成的家,看到胡兰成给她写的文艺腔的新诗,让张爱玲觉得很特别。

她在回信中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再次见面时,张爱玲送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给胡兰成,背后题词“见了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切记:任何一个爱得卑微的人,得不到幸福。真正爱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高高在上的人,不会把一个委曲求全的人放在心上,只会践踏你。

已经有过两次婚姻的有妇之夫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天分之高赞叹不已,而张爱玲难得遇到一个懂得欣赏的知音,才思泉涌,佳句频出。两人一拍即合,如胶似漆。

半年后,胡兰成再次和前妻离婚,与张爱玲结婚了。

他们的婚书上写着:“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现实一点不安稳。

汪伪*风雨飘摇,胡兰成跑去武汉暂避风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胡兰成看上了17岁的*小周,还沾沾自喜讲他们之间的风流韵事。

日本投降后,全国各地清查汉奸,胡兰成又和大户人家的寡妇做起了夫妻。

张爱玲痛定思痛,给胡兰成寄了一封分手信,写道: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

同时,她还给了胡兰成30万元的分手费,结束了短暂的婚姻。

张爱玲如此慈悲,真心错付,分手还给渣男30万,她的豪爽也为她日后的落魄埋下伏笔。

卑微的人,只能落得卑微的下场。口袋无钱,心中没底,这也是她步步衰退,越嫁越老的重要原因。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为自己留条后路,否则,孤苦无依。

当一个人落魄时,只要一个人稍微伸出手,她都会当做救命稻草,紧抓不放。

受到婚姻打击的张爱玲,写作上也遭遇“滑铁卢”。因*上与汉奸沾染上关系,各类杂志和报纸不敢再收她的文章,她一度失去经济来源。

04

  晚景凄凉,孤独终老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寂寞来偿还。

撒切尔夫人如此,孔二小姐孔令伟如此,张爱玲亦如此,风光过后皆寂寞。

张爱玲在*已无法继续待下去,便跑去了。历经辗转,她在1955年抵达美国,开始了后半生40多年的旅居生涯。

然而,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之路并不顺利。书商对作品里的文学价值嗤之以鼻。

正印证了一句话:有人把你当宝珍重,有人拿你当草轻践,不欣赏你的人,你就是个屁。

她没在美国再次出名,文学创作渐渐停滞。为了生活,张爱玲不得不靠翻译和为电影公司写剧本谋生。

在美国期间,张爱玲遇到大她30岁的作家赖雅。虽说爱情不分年龄、国界,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比你大30岁的人,先你而去的几率要比同龄*很多,此路注定孤独。

自古深情不及久伴,一个很老的人对你再好,你都要做好昙花一现的心理准备。

赖雅由于上了年纪身体不好,迫使张爱玲打掉了意外怀孕的孩子。赖雅瘫痪了,张爱玲既要照顾患病的赖雅,还要写稿卖文赚取微薄的收入,几乎陷入了绝境。

赖雅离世后,她在几所大学做过研究员,但她不通人情,没心思和同事搞好关系,以致于在大学的工作并不顺利。

一个人倒霉后,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看清自己,不过如蝼蚁一般渺小。

此后的张爱玲,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已经不想和人有太多接触,独自在美国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率先兴起第二次“张爱玲热”,她的作品一版再版,好奇的读者并不知此时张爱玲的处境。

到了90年代,台北《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将特别成就奖颁发给张爱玲。

这距离上一次在《西风杂志》上拿文学奖,已经过去了50多年。张爱玲很高兴,这笔奖金可以供她生活一段时间了。

可惜,在她得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张爱玲在自己家中悄然离世。几天后,遗体才被人发现。

她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悲伤的句号。

与她的悄然离去形成对照,张爱玲的去世在整个华人社会引起巨大震动。可以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张爱玲热因她的离去达到顶点。

不过,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张爱玲已经无从知晓这一切。

正如她所说的:出名太晚,快乐也来得不痛快了。无福消受啊,如穷死的梵高。

虽然她走了,可她的荣誉和美德受人敬仰。这或许是一个人活着最大的意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