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分别是指的什么角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35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36

细说川剧行当:许多的川剧人把老生这个行当归类为末。其实,很含糊不太准确。生、旦、净、末、丑。生,分文武;分老生(带麻、白口条,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正生(黑口条如《宋江杀惜》中的宋江)小生(文、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武如:《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都是小白脸)靠甲武生(着大靠如:《定军山》中的黄忠;龙件如:《八阵图》中的陆逊)红生(专指关羽、赵匡胤等)短打武生(着袍子、打衣如:林冲、武松)公堂生(穿莽、官衣:如:《阳河堂》中的薛猛;《十五贯》中的况中;《八件衣》中的杨廉等)皇生专指皇帝。旦,分老旦(麻、白头如:《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打龙袍》中的国太等)正旦(正派的中年妇女如:《三龙图》中的向夫人)青衣旦(怨妇类如:《打神》中的焦桂英)花旦(穿着妖艳、华丽的妇女如:阎惜娇、潘金莲)摇旦(媒婆类如:《水浒》中的王婆等等)奴旦(下人、丫头类如:红娘等等)丑旦(面部丑陋的妇女,但多数是由男扮如:《吕布与貂蝉》中的丑丫头三脚禅等等)刀马旦(身着大靠、短靠妇女如穆桂英、双阳公主等)武旦(穿武身如白蛇、青蛇等)闺门旦(专指未出嫁的女子如《西厢记》中的莺莺小姐等等)。净,就是花脸分文武;分大花脸如:包拯、牛高等等;二花脸如:庞文、秦侩等等;猫儿花脸如:《江东桥》中的陈英杰、《战袁林》中的袁林等等;草鞋花脸如:《铁龙山》中的牛乃成等。末,主要指杂角(次于配角的群众如:《十五贯》中的游福禄、乡约、地保以及百姓、无名氏;《宋世杰》中的杨春等等、也包括许许多多剧目的无名氏)。丑,分袍带丑(穿莽、靠、官衣如《六麟堂》中的刘丕、《跪门吃草》中的许贾、《佘堂关》中的佘彪等等)襟襟丑(身穿破旧服装类如:《收烂龙》中的烂龙、《归正楼》中的秋元帅等等)折子丑(如宦家公子类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武丑(身怀绝技如:时迁、邱小乙等)。川剧人还把生行分为“文昌会”,旦行分为“娘娘会”,净行分为“财神会”,小生行分为“太子会”,丑行分为“土地会”,凡是演群众、卒的分为“得胜会”,拣场、拉幕的分为“观音会”,内场人员、管理人员叫“集贤会”。川剧的管理人员分为四担箱;管理头帽的叫“四杂头”;管理女服装的叫“大衣箱”管理男服装的叫“二衣箱”管理道具的叫“杂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9:36

🐷!我是个小时左右开弓!我是个小胖子胖子了!这些东西真的太好了……这一年后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