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3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14
美好的品行、泛指操行、遵行、出家学佛或学道、行善积德。
1、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 刘向《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2、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伯鱼 , 京兆长陵人,修行清白。
3、遵行:《史记·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 ,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
4、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唐 王建《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5、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清代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扩展资料
修行形成的学派: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
1、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
2、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列御寇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文子《通玄经》,庚桑子《洞灵经》、《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归》、《周易参同契》,以及后来的“丹经、道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15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儒家*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总括来说,修行或证悟神的本然*,要求彻底放弃分别“我”的虚假个体性。一切的分别和二元感都仅仅是幻相,它由自我生活的业相(印象)所维系,并表现为淫欲、仇恨和贪婪。通过无私的爱和服务之纯洁生活,以及神或至师的恩典,就有可能摈弃这些局限性的业相。
通过超越虚幻的分别性面纱,个体化的灵魂得以知道它与神——独一实在——为一。成道——它在第一个旅行的最后阶段的终点和在彻底超越了心领域的第七意识层面所达到——一切生命的目的,它是整个宇宙的意义。
修行-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15
修行是指宗教中的*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汉语词语
1、修养德行。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纣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宗教解释
1.修养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
道教是以阴阳五行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规律,以五行生克来平衡修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类自然的和谐。修行等于调治,万法不离阴阳五行,五行在天为寒暑燥湿风,在地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为心肝脾肺肾,在佛教为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在儒教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佛教看五行的阴面=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阳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治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用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对治佛教的贪嗔痴慢疑,回归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
扩展资料
道教修行
经典: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道德真经、冲虚真经、南华真经、出土道家简帛等。
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故须“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庄子曰:“心斋”,“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道的意识,最终与道合一。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藏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1.佛教精华《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宇宙中各种现象事物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暂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作为、看、听、闻、尝、触、感觉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思想造作的。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3.净土宗:念佛法门。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则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教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教要求信徒们履行一定的仪式,即*教“五功。”它们是:(1)念功:2)拜功(3)课功(4)斋功(5)朝功。 苏非派主要是追求活泼地认识至高的主。对苏菲派来说:“真主是支撑住所有现象的那独一真实生命”。他是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再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苏非派的修行方式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肉体的修行指节食、苦行、禁欲等。精神的*一般分为3个阶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课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内心沉思冥想,净化灵魂,达到“无我”精神状态,与真主合一。
具体修行阶段:1.忏悔;2.禁欲;3.舍弃;4.清贫;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静;9.冥思;10.确信。
该派常念诵“迪克尔”,内容包括“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文及赞颂安拉、先知的诗文等,旨有“打开心灵之门,获得真主的光明”。念诵“迪克尔”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团将音乐、舞蹈、诗歌引入念“迪克尔”仪式,并伴以各种动作,以增强念诵者的宗教感情。据传,该派最早使用赞珠(即苏卜哈)。苏非神秘主义者强调对真主圣名的虔诚祷告和反复吟诵,达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于真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16
"修行"除了修养德行之义外还指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
汉语词语
修养德行。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
《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6.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参考资料:修行-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2:16
修行:
修养德行。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纣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5.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6.行善积德。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宗教解释
1.修养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参考资料:修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