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到197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储备局(FED)将货币供应量的这一定义命名为M1。M2则在M1基础上增加了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不包括面值在100000美元或以上的定期存单。当时,M3包括M1和M2的所有项目,加上储蓄银行和信用储蓄社(Savings and Loan Institutions, S&LS) 存款 。1980年代初期,M3又增加了信用合作社股票,美联储甚至定义了M4和M5的货币供应量。到1980年代中期,美联储已谨慎确定了M1 , M2和M3货币供应量。20世纪90年代,这些定义只是偶尔发生一些小的修改。
小知识:
M1 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 对应的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贷系统、企事业单位金库中的货币总计。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同收入、消费、投资、价格、国际收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依据。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决定于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果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热心网友
M1,M2,M3。。。是指不同形式的社会资产。比如,M0 指现金。 M1 = M0 + 支票, 银行存款,。。等等。
热心网友
一篇关于金融方面的英语阅读
悬赏分: 50 -离问题结束还有1 4天2 3小时
到1970年代中期,这一定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作为货币供应量M1的措施Fed.The量M2增加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公众持有的商业银行,以M1but并不包括定期存单面值$ 100000或以上。同时, M3的包括所有项目的M1和M2加上存款储蓄银行和标准普尔Ls.By 1980年代初期,信用社的股票增加了对M3的定义和美联储甚至有M4和M5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到1980年代中期,美联储已仔细确定了货币供应量的货币供应量M1 , M2和M3.In 20世纪90年代,只有accasional小修改这些定义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