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20:48

教育是一项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毋庸置疑,我们要向学生传递有用的知识,要开展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但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应该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喜好特点。只有懂得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才能领悟教育的精髓。
  
  首先,我们的教育动机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不仅可以检验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意义,同时也是让学生感觉到有意思的深层次的诱因。比如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很多时候只关注惩罚的手段与措施,却忽视了惩罚的目的与动机。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手段再“文明”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建立在教育为本、治病救人的心态上,即便是情急之下的“敲敲打打”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以“为班里做一件好事”或“在大家面前唱一首歌”的方式来处理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会在有意义的基础之上变得有意思了。
  
  其次,我们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需要,靠近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应试环境下,学校多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一些教师总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铺设教学内容。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需要的情况下,教学往往会因为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脱节、与学生的知识架构脱节而让他们觉得没有意思,甚至会因断层而放弃。细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生活基础,更有其在生活中生长的实用空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寻找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映射,寻找知识基础与学生生活基础之间合适的桥梁。当他们能感受到学习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学习的时候,教育就变得有意思了。
  
  再次,我们教育方式的实施应该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都知道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可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苦口婆心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局面感到尴尬,往往会将德育停留在口头,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未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努力无法被学生接受,甚至无法被他们发现。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姿态,是不是站在了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平视交流,是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要检讨自己的语气,是不是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是不是足够亲切自然,是不是让他们有倾诉的安全感。我们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能够容忍孩子的过错,是不是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当这一切都被理顺、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悄悄地将心扉向你敞开,当我们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也自然会在学生的悦纳中变得有意思。
  
  教育可以成为一个冰冷固化的牢笼,可以在循规蹈矩中机械地照搬,这样做看似简单,却让我们在失去教育灵魂的过程中一点点远离教育的幸福。教育也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无穷奥秘与神奇的多彩世界,辛苦与付出背后,可以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快乐。让我们的教育有意义,让有意义的教育有意思,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存在的价值。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