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4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6:18
这位朋友所问的文言句子,是出自“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卷二十五《祭统》。原句如下:“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这句话是对“祭”进行解释说明的,全句的意思是:所谓的祭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这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祭祀之礼,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界强迫去做的。这就要求祭祀必须是诚心诚意,必须是“心祭”,这样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先人的诚意和敬意。
古代人特别看重祭祀,把祭祀看作是头等大事,如《左传》中说:“祀,国之大事也。”甚至把祭祀与军事相提并论,《左传》中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也特别强调在祭祀时要心诚、虔敬,也就是要发自真心,实心实意。因为祭祀是祭祖的,祭神灵的,必须是来自内心的尊敬,而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所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就是说祭祀祖先就好比祖先活着一样,祭祀神祗就像神祗在现场一样,祭祀者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对祖先和神祗的敬畏。
扩展阅读: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礼记·祭统》)
译文:凡管理百姓的办法,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祭祀之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内心敬畏而依礼奉行祭祀,所以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充分理解和体现祭祀的意义。
《礼记》相传为孔子门人及其学生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故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其中,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思想、美学思想都有体现。《礼记》还记载有孔子与弟子之间关于礼仪的问答。因此,《礼记》被视为儒家典章、准则。
《礼记》原为46篇,起始于《曲礼》,结束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数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因此,也有人说是49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6:18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这句话出自明朝,最后演变成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心外之物。是思想家王阳明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说,天下物皆由心生的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6:19
有些事不能光靠外物来推动,还是要发自内心的想去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6:19
身心本非物,是参考六祖的菩提本无树吧。来看看差别。菩提是真如,实际是本无所有的。所以说菩提本无树,为什么说树,因为树有根能生长能败坏是生灭法,非常高妙,菩提不是生灭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6:20
你看不见嘛我只要你一滴泪的时间能不能够坐在你右边反正等你痛彻心扉后不要说再见反正等你痛彻心扉后换一片晴天你的回答都犹豫了一下在我面前怎么开始害怕说错话你在眺望窗外无关的景象保持沉默和你的优雅滓叶趾斩帜仿腿仆僭儆